市民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中避暑纳凉。本报记者周明飞摄
万木蓊郁,波光潋滟,鸟鸣悠悠。盛夏的盐湖,宛若一块块古朴多彩的玛瑙,散落在河东大地上。
这片拥有4600余年开采史的古老盐泽,承载着华夏文明厚重的记忆,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兴衰与变迁。驻足湖畔,猎猎南风中仿佛还有古老《南风歌》的袅袅琴音;漫步盐湖,一个个滩堰俯拾皆是池盐文化的足迹。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牢记嘱托、笃行不怠。一年来,运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盐湖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积极拓展文物合理利用新途径,让盐湖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彰显。
“围绕着食盐生产、管理、运销等活动,盐湖周边形成了丰富的盐文化遗产。为厘清盐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运城对盐湖周边禁墙、古盐道、池神庙等47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普查和全面梳理,去年整理出了《运城盐湖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目录》。”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郭向鹏介绍,《目录》明确了运城盐湖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积极按照目录内容,立足盐湖宝贵资源,组织实施保护利用工作,使盐湖不断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价值。
在众多光辉璀璨的盐湖历史遗迹中,围绕盐湖一周而筑的禁墙,是守护盐湖的一道重要防线,它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最能代表运城的盐文化。
古禁墙从唐代始建,宋代继建,明代建成,前后历经一千多年,总长56公里。“围绕盐湖修筑城墙,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盐业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修筑禁墙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止盗盐走私,二是抵御自然灾害,防止客水犯池,三是防止盐工的外逃。”郭向鹏介绍,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禁墙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河东大地厚重人文、富甲一方的历史见证。
然而辉煌的禁墙从初创到现在,迭经风雨侵蚀,屡遭兵火之灾,大部分已变得破败不堪,令人惋惜。
为了保护好禁墙,近年来,运城对东禁门、西禁门、中禁门进行修缮保护。同时,坚持人防、技防、物防并举,加强对禁墙的日常维护及监测。“禁墙,是运城的城市名片,也是地方独特的文化IP。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利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为文物安全、火灾风险研判、监测报警等提供信息支持,用一系列数字技术,为禁墙装上不歇岗的‘哨兵’。”郭向鹏说。
摸清“家底”,守好文物是第一步,惠及群众、服务人民,让传承千年的盐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才是盐湖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
在盐湖北岸卧云岗上坐落的池神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皇家所封供奉池神的庙宇,也是人们了解运城盐文化的重要窗口。盐湖区先后投资约3.5亿元,实施了池神庙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工程。从昔日一座庙,到今日占地500亩的一片园,雄伟壮观的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已成为盐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成为运城文旅的新地标。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每当夜幕降临,南风徐来,大型沉浸式游园演出《宋韵·南风歌》便会在池盐文化博览园上演,璀璨灯光下,盐工们或铲盐、装筐,或捞采、担挑,华丽的服装,逼真的道具,让游客穿越时空,零距离体味河东大盐的前世今生。
博览园中另一大亮点是新增占地4000平方米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其展览陈列在修复后的中禁门遗址墙体空间内,整个博物馆外形庄重内敛,气势恢宏,是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生动地再现了盐池的形成过程、历史变迁以及盐的生产方式,全方位展现了运城池盐文化的深厚底蕴。”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曹英豪说,随着暑期的到来,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听池盐故事,看池盐历史,感知“盐文化”的魅力。
7月13日,一场以“穿越千年的盐晶奇缘”为主题的体验式文化研学活动在池盐文化博览园举行,以“盐精灵”故事作为主线,巧妙融合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尾声,孩子们在博物馆舜帝抚琴的雕像旁,集体朗诵起《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传唱千年的歌谣在盐湖岸畔又一次响起。
本报记者周明飞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