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建好安居地 拓宽增收路
2023年06月22日 06时22分   山西日报

赵家洼整村搬迁后,昔日荒坡披上了绿装。

住到新房的刘福有老两口。

邻居们聚在一起包饺子。

广惠园社区里的便民服务。

广惠园社区全景。

特写1 帮扶车间就在家门口

出了广惠园社区,朝南走几步就是山西立源皮具有限公司的帮扶车间。北楼连着西楼,二层小楼里满满4个车间、上百台缝纫机。树荫下、楼门前,停车位上停满了各式电动车。

走进车间,“嗒嗒、嗒嗒”的缝纫机声如潮水般涌来。机位前女工们埋着头,各色布片在手中翻飞,忙而不乱,十分熟练。几分钟,加工好的部件就装满了身旁的物料筐,转到了下一道工序。

35岁的李娟快人快语,是一车间组长。

她家原来在岢岚县阳坪乡舍窠村,2019年整村搬迁后搬到了广惠园。帮扶车间一招人,她就报了名,“离家就一步远,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娃娃”。当上了缝纫工后,学习能力强,又肯钻研的李娟很快成为姐妹们的榜样,工资从一个月2000多元增加到三四千元,最高能拿到5000元,稳稳脱了贫。

“以前就能在家做饭看娃娃,靠老公一个人打工养家,现在两个人挣钱,日子一下就宽裕了。”李娟满脸喜色。

在一群女工当中,孔瞒存老汉显得有些“不合群”。

74岁的他主要干一些轻体力活,修剪修剪毛边,穿穿包里的铁线圈,尽管按件算,一个几分钱,他一个月也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

“以前在山沟里,看病就医不方便,一家两个病秧子。现在到了广惠园,一不舒服,抬腿就到了隔条马路的县医院。”孔瞒存乐呵呵地说,“国家政策这么好,咱也不能身体好了还躺在那里等靠要。”

在成品车间,帮扶车间负责人余建水操着南方口音,边展示着手里妈咪包的功能边介绍说,广惠园车间生产出来的箱包都出口,主要面向法国和西班牙用户。

山西立源皮具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北白沟,在山西共设了8个点,广惠园帮扶车间就是其中之一。

余建水告诉记者:“来了山西这几年,我们感到了当地政府始终如一的真诚,企业遇到困难随时都能解决。今年总公司决定将物料裁剪这道工序也搬到岢岚,扩大规模,生产基地已经在工业园里建好了,6月底就能正式生产了。”

特写2 赶上了幸福生活的趟儿

摆椅子,收拾餐桌,清洗餐具,每天一到饭点,张秀清就在食堂里忙开了。

6月20日,记者再次在岢岚县鑫宇焦化厂见到张秀清时,他刚忙完食堂里的活儿,上身穿着蓝色工装,浸湿的袖口还没有干透。和前几年比,他明显白了,也胖了。

“自己的生活自己最清楚,自从2017年从赵家洼搬到广惠园,一年一个样,越过越红火。”56岁的张秀清感慨地说。今年五一,他又办了件大事喜事。在县城高中当老师的闺女出嫁了,女婿也在城里上班。

说起自己的儿女,他的话就多了起来。

当初,要不要搬到广惠园,张秀清也犯难。一儿一女,都在上大学,好不容易养的羊繁殖到了100多只,如果处理掉进城,一旦找不到挣钱的营生,两个孩子咋念书。

“幸亏当时听了干部们的话,还是进城的好。”张秀清笑眯眯地说,“赶上趟儿了”。

张秀清是赵家洼6户搬迁户里最年轻的,一住进广惠园就被介绍到焦化厂的绿化队,“栽花浇树,对咱种地人来说,顺手就做了”。媳妇赵改兰则当上了护林员。

“咱没文化,不会教育,但是知道得有上进心,一勤无难事。”到了绿化队,尽管每周安排一天的休息时间,张秀清还是照常上班。因为踏实肯干,后来他当上了绿化队队长,工资从2000多元涨到了3000元。

身教胜于言传。女儿张燕霞大学毕业后,在县城高中当上了教师。“儿子也不错,学校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物业公司上班。”

现在经济宽裕了,生活从“有啥吃啥”变成了“想吃啥吃啥”。如今,赵改兰辞掉了护林员,张秀清申请到食堂帮忙,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要说和以前在赵家洼的时候比,就是现在和城里人比,娃娃们有出息,都找下了工作,咱也不比人家差。”张秀清自豪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咱脱了贫,终于赶上了幸福生活的趟儿!”

亲历者说

原赵家洼村村民 曹六仁

记得总书记进了我家的屋子,坐在土炕沿上,看到地上只铺了一半砖头,一半却没有铺。总书记特意询问了原因。我都一一作了回答,我告诉总书记:“我家是因学致贫,得到了党和政府很多帮扶。”3个月后,就是2017年9月22日,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扶下,我们顺利搬到广惠园社区,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就近在玻棉厂上班,每月收入2800多元,再加上各种保障性收入,现在我和老伴儿每年有6万多元收入。

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进城住上楼房,领上工资,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日子天天像过年一样。咱是庄户人,不说虚话,我的心里话就是:住上新楼房,感恩不忘党。

原赵家洼村村民 刘福有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赵家洼,第一户走访的就是我家。总书记问我,家里还有地吗、还种得动吗、种些什么、自己吃还是卖、家里收入多少……让我至今难忘,感觉就像在昨天。当时,我和老伴儿都已年过70,老母亲90多岁,3口人是实实在在的3个“药袋袋”,看病吃药是个大负担。自打进城后,看病报销有政府兜底,我和老伴儿当环卫工,每月有差不多2000元的收入,加上各种补助和养老金、低保金……一年下来还有结余,心里踏实多了。

广惠园社区里有银行、学校、幼儿园、市场,各种生活设施齐全。除了生活上的便利,最让我开心的是,交通方便了,儿女们回家的次数多了。我父亲给我取名“福有”,我是老也老了才知道这“福”是咋回事。

原赵家洼村驻村第一书记 陈福庆

6年前,总书记来到赵家洼,看望慰问乡亲们和我们驻村工作队,详细察看乡亲们的生活环境,询问家庭收入支出和致贫主要原因,在我们工作队驻地,问我们驻村工作有没有困难。希望各级扶贫工作队员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在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中实现价值、增长才干。

6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把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作为我们的头等大事来抓,搬出来的乡亲们每户至少有一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我是去年8月份来到阳坪乡工作的,根据阳坪乡的比较优势,我们积极发展农牧业,今年在石窑坪村新建一处标准化养殖厂。在种植业方面,则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进龙头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麻仁回购协议,让乡亲们的生活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记者手记

抓牢稳就业这个“牛鼻子”

当初离开赵家洼有多不舍,现在住进广惠园社区就有多欣喜。

走进广惠园社区,各式风味小吃摊前人来人往,广场上孩童们在嬉戏,棋盘桌前众人围坐下象棋。“出门挣票子,回家带孩子”,像李娟这样的“娘子军”照看孩子和就业两不误,撑起了家庭“半边天”。

从2017年岢岚贫困人口主要收入是各种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几乎为零,到去年全县脱贫群众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下降到四分之一,而工资性收入提升到占比一半以上,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充分就业贡献甚大。

就业是搬迁群众养家糊口的重要收入来源,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抓牢就业就是抓住了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底气和“能致富”的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帮助搬迁群众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忻州市构建起“市有基地、县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工坊”的就业体系,打造“市有园、县中心、乡有站、村专人”的服务格局,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确保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组织、就近就业有岗位、权益维护有平台、就业增收有保障。

紧紧抓住稳就业这个“牛鼻子”,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到安居乐业,忻州8万多脱贫群众通过搬迁“一步跨千年”,融入了新生活,焕发出新气象。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王利强

本版图片:赵文君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