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全国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清明节的讨论也十分热烈,从主题到形式、从源流到内涵,以及在新时代下的种种思考,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生命的律动。
祭祀,是清明的主题之一。《祭统》有言:“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自中出,生于心者也。”可见清明祭扫是假托外物,审视内心。内心虔诚,方能遥寄遐思,心灵沟通,贵在真诚和文明。而当下,文明祭祀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无论网上网下,文明与清明始终相伴,让这份仪式多了些厚重,少了些浮躁。
如今除了网络和现场祭祀,清明祭祀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例如,大连市鼓励引导群众选择植树绿化、踏青遥寄、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在合肥,工作人员对“塑料花”等不易降解和封建迷信祭祀用品进行检查;在成都,市级消防安全事件指挥部发布消防安全提示,提倡低碳、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此外,有的殡仪机构还提供免费鲜花、环保追思等服务。这一系列活动和倡议,旨在让清明祭祀回归本来,回归内心,不攀比、不浪费。
在古人眼里,祭祀是一种报本崇德的礼仪。尤其在儒家学说中,更是把祭祀当成推行教化的一种手段,以使“民德归厚”。这一传统和习俗嬗变到现在,更多地是启迪人们对“生死”的思考。当我们从这种仪式感中获得存在的延续感和价值感,就能在让逝者安息的同时,体悟生者安康的本意。
藉由清明节,也不妨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祭祀本身也是一种对死亡、对生命的反思。从推动医疗领域的安宁疗护,到殡葬祭祀生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破除死亡的神秘感,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生老病死,生命的厚重与活力方能淋漓尽致地呈现。
清明节是个令人伤感的节日,但也是生命涌动的时节。时下人们过清明,少了些灰暗的情绪表达,多了些活力热情的生活韵味,不管何种形式,终归指向对安宁祥和生活的珍惜,对生命律动的崇高敬意。清明常在,文化长青,愿我们向阳而生,带着热爱快乐继续前行。 (陆玄同)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