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清明小长假,群众出行意愿高涨,文明祭扫、平安度假等相关工作和服务尤显重要。对此,我市相关部门围绕“平安清明 文明祭扫”的主题,创新服务载体,组织特色活动,细化便民措施,推动形成过节度假新风尚。通过部门联动,启动应急值守、联合保障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步祭扫、街头禁烧、园区禁烧、封山禁火等方式,确保清明祭扫安全、文明、有序。
倡导多元文明祭扫
近年来,绿色文明祭扫渐成清明新风尚。无烟祭扫、鲜花祭扫、网络祭扫……这个清明节,相关部门举措创新、服务升级,开通“云追思”模块,引导群众选择网上祭扫、追思小屋、鲜花祭扫、小型家庭追思等方式,进行文明低碳祭扫。各殡葬服务单位适时为群众提供有偿代祭服务,满足部分异地群众需求。各社区通过网格体系,提倡群众环保祭祀,堵疏结合,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城区附近的一座陵园,经过管理员耐心宣讲,前来祭扫的市民吴大爷被说服了,“清明祭祀就该清幽文明”,用自带的纸钱免费换来一束菊花,放在亲人墓前。
在另一座陵园,约3000平方米的松柏园苍翠欲滴。父亲去世后,市民解先生在此手植了一株柏树,“这是父亲的遗愿,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看到这株柏树,就会想到父亲生前挺拔的模样。”
在市郊的一座陵园,工作人员拎着花篮,赶到指定墓位,擦拭墓碑、献上鲜花。这是该陵园推出的“代客祭扫”服务,缓解家属不能亲自来祭扫的遗憾。一位市民打开殡葬服务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为去世的母亲发送“清明”二字点亮心灯,再点击页面献上一束花,还寄出有声明信片:“我知道时光不能倒带,再也见不到您。多少个夜晚,我在心中默念:愿您一切安好。”
预约出行合理分流
针对清明期间可能出现的“短时间、大流量、小空间、高密度”交通现象,相关部门提早谋划,精心组织,采取措施,帮助群众安全有序出行、祭扫。清明节期间,相关部门倡导广大群众提前自觉预约,合理安排祭扫时间,实现人员分流,削平祭扫高峰流量。各殡葬服务单位电话顺畅,为外地群众、老年人提供暖心服务。
4月2日一大早,市民郭女士驱车前往公墓。“我们家人提前通过微信,与墓地工作人员进行联系,非常方便,能错时错峰、避开拥堵。”她买了一束菊花,跟随引导员进入墓园。在该墓园,有志愿者引导,同时免费提供小脸盆、小刷子等清扫物品。
多方联动保障安全
清明节期间,公安交警部门工作人员会在主要祭扫场所及周边增派民警,维护道路通行及祭扫现场秩序。
应急管理部门会在各主要祭扫场所派驻消防力量,随时关注火情隐患,及时处置突发火情。
城乡管理部门增派力量,及时清理群众祭扫活动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保持城市环境面貌。
交通部门及时关注交通路线,方便群众绿色出行,同时建议群众前往主要祭扫场所,进行低碳祭扫。
压实安保明确责任
针对清明期间防火重点,我市公安、应急等部门齐抓共管,关口前移,重点做好祭扫场所及周边人员分流、交通疏导、火源管控等工作,及时处置祭扫现场的突发情况。
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层层落实属地责任,加强辖区公益性公墓、集中安葬点的祭扫活动管理,安排专人负责祭扫活动服务保障和安全管理。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大野外祭扫用火巡查力度,严防因祭扫用火引发安全事故。
距离虽远,不能阻隔思念;情思虽浓,不能忽视安全。倡导文明、绿色祭扫新风,才能平安、有序过好清明假期。
(王秋玲)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