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旧貌一剃了之,来年新颜从头开始。”因为这个共识,一到腊月,“剃头匠”们的剪刀就停不下来。
1月15日,农历腊月十六,忻州城区长征后街宇光理发店内,操作台前的美发座椅已经“满客”,上到60多岁的女士,下到几岁的儿童,休息区的沙发上还有五六位顾客正在排队等待。
理发店老板刘宇光和他的妻子见缝插针,一会儿洗发,一会儿剪发,一会儿烫染,还要招待前来咨询发色和造型的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要接待50多名客人,比起平常至少翻了一番。”剪发间隙,刘宇光告诉记者,根据往年经验,这种排队模式会一直持续到春节前。
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店,没有“高大上”的装潢,也没有花里胡哨的推销,刘宇光和他的妻子两个人守着这家店,用亲民的价格和过硬的手上功夫,换来了街坊邻里满满的信任。
“你女儿今天考好了吧?”“你不是准备要搬家了,看上合适的房子了吗?”“上回给你儿子介绍的女朋友,感觉咋样了?”夫妻俩边干活,边热情地和来此理发的熟客聊聊家常。
正等着理发的王大爷就是熟客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这个理发店就像一个“信息港”,家里找保姆、儿女找对象、孩子学乐器等,来这里都能找到答案。这不,光介绍对象,刘宇光夫妻俩就成功牵线了3对。
时光匆匆流逝,晚上9点半左右,刘宇光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准备关门打烊。“终于可以回家陪姑娘了,我准备回去给她做个夜宵吃。”正说着,刘宇光的手机微信提示音响了,有顾客跟他预约了第二天一早过来烫头。(本报记者 张 晔)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