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被晒得黝黑的圆脸上经常带着微笑,一个双肩包,一台自备车,一架小型无人机,一部手机,一个手持云台,左右手不停地记录拍摄,这是大同市文化旅游协会会长袁建琴几年来不变的“标配”和娴熟的动作。
大同市辖区内343公里,跨越浑源、广灵、灵丘、天镇、阳高、新荣区、左云等县区蜿蜒雄伟的明长城、古堡、烽火台,处处都留下了袁建琴的身影。实地考察长城古堡、研讨长城保护宣传、承办长城书画摄影展、弘扬长城精神、展现最美长城人风采,这个“女汉子”十多年来把自己的精力奉献给大同长城的保护和宣传中。
10月8日,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袁建琴说,大同是不同年代、不同地质的长城分布最广的地区,是一座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长城之乡”。在全国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专注于长城保护以及长城文化旅游事业,大量市民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我要为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袁建琴说。
今年5月,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传采访大同长城过程中,袁建琴以及几名协会会员曾带领本报记者一行,走访了天镇、阳高、新荣区和左云长城,5天行程800多公里。每一处的长城、古堡,她都和协会其他理事向记者介绍长城历史和文化,如数家珍。
袁建琴钟情于大同长城保护、大同长城文化传播十多年,缘于长城对其的耳濡目染。小时候,袁建琴是在北京南口部队大院长大的,那里离居庸关近,每周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坐上小火车从南口到居庸关,然后喊着“不到长城非好汉”徒步登上八达岭。加上儿时身边人的影响,她对长城有很深的印象和感情。
二十多年前,袁建琴接触了户外运动,外出时经常看见不少人在大同长城边上拍照,有人居然踩踏长城,大同长城是夯土长城,是经不起踩踏的。之后,她就和大同户外的兄弟姐妹们发起了宣传保护长城的活动,一步一步地坚持了十多年。
7月24日,酷暑难耐。由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和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五期“长城文化沙龙”《长城保护从孩子教育开始》如期在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开场。袁建琴介绍说,当天的沙龙,大家就如何让孩子们了解长城、保护长城和长城精神的传承性以及怎样做好长城研学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长城文化沙龙”每月一期。袁建琴说:“承办长城文化沙龙,是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大同长城,保护长城,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长城文化的传播中来。”
陪同专家学者考察大同长城、协调拍摄大同长城宣传片,参与长城规划研讨会、实地考察,对遗址碑进行拍照记录,对长城沿线的百姓生活以及长城保护的现状进行调查、举办“爱我中华,醉美长城”中国大同首届长城诗书画摄影创作展、组织开展“游山西读历史”首届大同长城徒步赛等,袁建琴记录下来的“流水账”上,她的时间安排几乎都是与长城保护、长城宣传有关,个人的时间很少。
2019年1月30日晚,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主办,黄河电视台承办的《文明守望》2018年度颁奖典礼举行,袁建琴荣获“山西最美长城卫士”称号。如果说,有一个人可以让你“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生不弃”的话,那么,长城对于袁建琴来说,就是那个让她倾心、钟情、不弃的“人”。
天镇是长城入晋“第一站”,现存保存完整的明长城62.213公里,从战国到明清代,天镇“古战场”涵盖十余个民族部落、横跨2000余年,天镇古代军事遗址展示出的是一幅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历史图卷。近年来,建设了李二口长城博览体验文化公园,打造“长城文化展示区、长城战事体验区、长城模拟建造区、长城写生文创区、游客接待服务区”五个功能区。
今年6月,在袁建琴和协会会员创造性的工作和动员下,大同长城沿线的20名羊倌戴上红袖章加入到长城保护的行列中。羊倌们首先承诺不踩踏长城,不让自己的羊踩踏长城,还向到来的游客宣传保护长城。
长城保护一直在路上。袁建琴说:“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保护长城,宣传长城历史文化,扩大长城的旅游影响力一直是大同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努力的方向。”
山西晚报记者 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