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网络中国节·春节>>正文
乡村年味
2024年02月07日 10时15分   忻州日报

◆李东平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随着父亲的下乡,我家从忻州城内的大院搬到了北城外匡村的一个农家小院。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从饮用自来水变成了挑井水,从上街买菜变成院里种菜,还养了鸡、猪、猫、狗、兔子等,生活更接地气。当然,过年习俗也有变化,那浓厚的乡村年味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进入腊月

那个年代的冬天,记忆中下雪天很多。堆积在背阳树坑边上的雪,村里人叫“坐冬雪”,直到来年春天才会消融。一进入腊月,妈妈就会忙碌起来,最先是生豆芽,最麻烦的也是生豆芽。一个瓦罐里面装满了绿豆,放在炕头上,再围上被褥,让它发热生芽。也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一会儿放在炕头,一会儿又摆在炕尾。瓦罐下面烧制了小孔,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豆芽沥水。到后来豆芽发芽膨胀了,还得再换瓷盆。生豆芽大约二十来天,需掌握好温度湿度,生出来的豆芽一定要短粗短粗的。为此妈妈很是辛苦。豆芽生成以后,首先是送亲友,用笼布包上,在最早的时间送出去,这一般是我的事。妈妈在家烧开水焯了豆芽,再佐以绿色的菠菜、红色的胡萝卜丝,用盐调起来,装一大瓷盆子,食用的时候,再滴上几滴香油,喷上些醋,这就是一个正月的主要凉菜了。

其实妈妈做的凉调菜还有藕根、海带,也是非常好吃的。请客吃饭时,妈妈也会调盘土豆粉丝,拌盘辣子白。此外还有冬天里腌下的胡芹、萝卜、茴子白、酸窝白菜、茴香黄豆,这是我们一冬天的主要凉菜,有时也能上了桌面。

腊八

腊八吃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妈妈提前几天会准备红豆、小米、糯米,还有上好的红枣、南瓜、红薯。到后来条件好了的时候,也放些葡萄干、花生米、桂圆等。

腊八这一天,妈妈摸黑就起来了,生火做粥,水开了下米,然后就需要慢火熬粥了。妈妈时不时掀开锅盖,拿铜勺子搅一搅,撒些红糖。

粥做好了,先敬灶神爷,再盛粥祭枣树。小的时候,总要跟在妈妈后边,拿着菜刀在树上砍上三刀,妈妈再用筷子夹上红米粥,抹到伤口上,妈妈说这是希望今年枣树枝繁叶茂多结甜枣。

蒸灶

在乡村,过年蒸花糕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现在也有村里的朋友在蒸花糕的那天,邀请大家喝酒,我称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确如此,到了这天,先是擦洗好自己家的两节笼屉,还需再借上邻家的两节。头天晚上就在火炕上发了面,第二天大清早妈妈便带着姐姐们开始和面,也有亲戚朋友们来帮忙。

到了上午,家里欢声笑语,热火朝天地开始捏花糕。炕上要摆好几块大案板,一般会有四五个人来捏花糕。花糕、枣山都会先擀一块面打底,铺一层红枣,再做好一朵朵枣云和莲花粘贴在上面。枣山要复杂一些,除此之外,还要攀龙附凤,加些小动物,再用黑豆点缀眼睛,惟妙惟肖。花糕是圆的,枣山是长的。还要捏些杂耍,小兔子、面鱼、黑猪,还有莲花馍馍,当然也要蒸很多馒头,这是一个正月的主食。莲花馍馍一定是供奉祖先用的,通常也会摆上个小花糕。至于小黑猪,很有趣,在三十晚上会摆在炭火边上的,寓意煤炭满仓。不愁吃的,不愁烧的,这是朴素的温暖祈盼。

铺好笼布,花糕装笼屉后,上了锅灶,至少有四层高,很是壮观。烧火时,一定先用炭火把大汽促起来,顿时家里烟雾缭绕,蒸汽弥漫。渐渐地就会散发出满屋子的麦子香味。在蒸好花糕的时候,也就闻到了浓浓的年味。

腊月廿三

腊月廿三,灶爷爷升天,要吃麻糖,意味着从这一天起,吃了麻糖,嘴要甜甜地说话,不生气。年轻的时候,我常裁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样的小对联,贴在灶头两侧。妈妈这天一般会蒸包子给我们吃,她说吃了包子就不能再说赖话和不受听的话啦。

其实这几天里,妈妈一直在蒸,还要蒸馒头、蒸豆馅窝头,这些都是准备在正月里吃的。有几年,还要摊“黄儿”,把一个泥炉子抱回家里,烧上炭,炉口上放一个“黄儿鏊子”,用玉米面掺上少许黄米面,再撒些糖精,然后用水搅成糊状。等鏊子热了,用半截胡萝卜沾上些碗里盛好的胡麻油,在鏊子里擦上一圈,再拿个小勺子挖上糊糊,往鏊子里一倒,就自行摊开,盖上盖子,不长时间就摊成了“黄儿”,用铲子铲出来,对折放在小笸箩里,就算完成了。黄儿一般也要摊一堆,也是正月里自家吃的,算是粗粮细作吧。

卤肉

离大年越来越近了,妈妈开始准备卤肉了。猪肉是早早地托人割回来的,在院子里的缸里冻着。还杀了两只鸡,也冻在缸里,有时里面还会冻着五六条带鱼。那口缸是我家那个年代的天然冰箱。

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妈妈还要买一副猪的骨头和下水。我帮忙去南关的食品公司冷库买过几次。骑着车子,拿着袋子,等上半天,才能把一副猪骨头和下水全部带回家。这个时候往往就是后晌了,妈妈赶紧在大盆里用凉水泡骨头和下水,开始洗涮。父亲则在炉子边上烧红炉锥,燎猪头、猪蹄上的黑毛。清理完毕,下锅卤煮的时候,就不早了。那时候的调料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可卤出来的肉和骨头是特别香的。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会烧肉、烧豆腐、炖肉、炖鸡、炸带鱼。伙食水准一下提高了许多,天天吃好吃的。这时候也就快到年三十了。

除夕

终于等到了大年三十,春节就在眼前啦。年三十是绝不允许睡懒觉的,人人都有做的事,分工明确。我的任务是洒水扫院、垒旺火、贴对联、晒爆竹。姐姐们一格一格贴窗花,父亲擦洗那闲置了一年的老火锅和茶壸茶碗,母亲则准备食物和饺子馅。

年三十母亲是不会阻止我放炮的,干活儿的间隙,我会放几个二踢脚,点几响鞭炮。中午吃饭迟,炉子上做了个铁吊子烩菜,妈妈夹几个现成的凉菜,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吃饭的时候,妈妈还让我放三个连响炮和一挂鞭炮。

年夜饭自然是丰盛的,一腊月里准备下的东西,样样都上了炕上的小饭桌。一碟子蒸肉,一碟子鸡丝拌细粉丝,一碟子猪头肉,一碟子心肝拼盘,下面都是垫了豆芽菜,每人吃不上几片。再就是一碟豆芽和一碟莲藕凉菜。妈妈装了一个火锅,我负责生火锅,点燃木炭,拿着扇子扇风。爸爸准备了一瓶汾酒,那是他一直有的待遇。主食是饺子和花糕。

过年

爆竹声声人间换岁,旺火红红喜迎新春。天还黑漆漆的,外面早有了爆竹的声音,我们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起来点旺火、放鞭炮,这是在接神。父亲用几个碟子,做了灯碗,摆在窗沿上,点上蜡烛,很有气氛。

放完炮,天也亮了,回到家里,妈妈又在旺火边上烤两个馍馍,叫年草馍馍,之后放在门头上,全家人都掰得吃上两口。

回到屋里的第一件事是喝红糖水,一人一小茶杯。母亲早已沏好了,寓意着一年当中嘴巴甜甜的,生活甜甜的。

春节的饺子是与平时不一样的,在饺子里面会包一个钢镚子,蘸着窗台上那个罐头瓶里腌的腊八蒜醋吃饺子,直到吃出钢镚子才算开心。

撤了饭菜,小桌上又摆了几个盘子和茶壶茶碗,还有香烟洋火。盘子里有瓜子、核桃、核枣、果丹皮、杮饼子、水果糖。茶壶里沏了平时舍不得喝的茉莉花茶,还放了果干。

等不了多长时间,就陆陆续续有人上门来拜年了。我们也挨家挨户地去拜年。街头人流如织,潮水般地涌向职工俱乐部,那里正在上映新片子,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那就是过年的样子。

正月里

整整地忙碌了一个腊月,又消消停停地度过一个正月,还天天吃好吃的,还要走亲戚。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天天吃花糕馍馍,老早就想喝上顿面了,初二妈妈会给做手擀面条,父亲在腊月里栽下的蒜苗子,绿茵茵的,是小窗风景,妈妈齐齐地切上一截,佐以醋放入油锅中,撒上花椒面,浇上开锅后的面汤,做盆“浇汤”,味道好极了。夹盘现成的凉菜,炉子上烩锅热菜,放上几个馍馍、几片花糕,这就是难以忘怀的过年待遇。

初三给外祖上坟,几个舅舅也去,上坟回来就去姥姥家了。这是大聚会,舅舅姨姨们也能喝酒,记忆中非常热闹。接下来,家中要请人了,连续几天,客人们上了小炕桌子,我们在地下吃。

正月里节日也多,初五叫破五,又包饺子。初十是十指,妈妈和姐姐们要搓红面鱼鱼。十五闹元宵,一定会煮糕点厂的玫瑰元宵。二十是小天仓,二十五是老天仓,要喝面茶糊糊,那是腊月里母亲在大锅里慢火炒下的白面。

慢慢的,年味渐散。

二月二

人们说过完正月十五,就算过完年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这里过了二月二,才算是结束过年。

二月二要起个大早,上井台上挑一担水,舀一瓢水倒盆里,盆子上架两根筷子,把正月里保存下来的最后一个钱龙花糕摆在上面,供起来。然后再放上几个炮,这是在迎钱龙,寓意着一年财源滚滚而来。

中午,要吃红面河捞。用榆皮面和茭子面,再兑些白面,醒在一旁。用金针、木耳、海带、蘑菇、豆腐条、红烧肉条,熬一锅,再切几根韭菜撒进去,最后把剩下的那个蒸肉切成小块,也撒入锅,臊子便做好了。待大锅里的水滚到咕嘟咕嘟时,锅上架起木头做的河捞床子。压河捞又是我的营生,站在锅台上,骑在河捞床上,母亲往里装面,我压河捞。很形象,大锅里水宽宽的,面入锅里,上下翻转,宛如河里捞面,这就是叫“河捞”的缘故吧。

二月二,龙抬头,喝河捞,引钱龙。家里做下的那些过年的吃喝,年下没有舍得吃完,一直留着,这天终于一扫而光。早上供着钱龙的那盆井水,晚上再熬红豆稀饭,也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年终于过完了,田野上又见有人忙碌了起来。春华秋实,年复一年。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