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晚上掌灯以后,家家大门上栓,房门上锁,在大门内侧放置擀面杖一根,刀具一件,响一个纸炮,称作“封门”。“封门”以后,人们便不在院内行走。男人们洗脚,正所谓有钱没钱,洗脚过年;女人们包饺子、调凉菜、煮倭瓜,准备年夜饭。
吃罢年夜饭,大人小孩全都换上新衣新帽,欢聚一堂,或聊天,或打扑克,阖家守岁。
守岁,又叫“熬年”,全家人彻夜不眠,坐等鸡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守岁时,灯火不能熄灭,说话要轻声,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守岁的原意有二:一是迎接新年的到来;二是保护小孩,防范叫“祟”的妖怪伤害小孩。其现实意义是防止夜长梦多,产生噩梦。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祟”的小妖,每逢除夕晚上便出来伤害小儿,他用魔爪在熟睡的小孩头上摸一摸,小孩就会生病,变得痴呆。
有一年除夕晚上,一对夫妻陪着儿子玩铜钱,玩着玩着孩子就睡着了,有8个铜钱散落在孩子枕边。半夜里,“祟”偷偷摸摸溜进来,准备加害小孩。刚到小孩跟前,突然铜钱发出光芒,直刺“祟”的眼睛,“祟”吓得逃遁而去。此后,人们纷纷效仿,每逢除夕晚上用红纸包几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称之为“压祟钱”,后演变为“压岁钱”。
古人认为,铜钱外圆内方,蕴涵有天地之道、合乾坤一体的意味,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在民俗活动中,多处用到铜钱。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只能作吉祥物而不能流通的特殊货币,叫“厌胜钱”。
有学者认为压岁钱始于唐代。清代,家长将铜钱用红绳穿起,称作“钱龙”,放在小孩子枕边,保佑小孩平安,祝福其长命富贵。
民国年间,用红纸包住铜元十枚赠送小儿,祝福其长命百岁。
解放后,压岁钱改为纸币。
在保德,正月初一清晨,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行跪拜大礼,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几元、几十元,乃至百元、千元不等。
正月间到亲戚家做客吃请,长辈也要给晚辈压岁钱。
有一句俗话说,二八小子盼过年,又吃好的又干钱。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