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为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活动以除旧迎新、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忻州各县(市、区)都延续着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赏花灯等这些固定的习俗。
备年货:在忻州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年货,有吃的,如肉类、蔬菜、水果、坚果、糖果、点心等;有喝的,如酒水饮料等;有穿的,如新衣新鞋等;有观赏的,如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灯笼挂件等;有送的,如红包、礼品等。有的地方还做一些花馍、油食、麻花、蒸肉之类的食物赠送亲朋好友。
过年:农历年的正月初一,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农历腊八节过后,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的物品,气氛一日浓似一日。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王,俗称“小年”;二十四大扫除,俗称“胡打扫日”,从这一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忻州有一段谚语:“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年画、窗花、门神等),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
吃饺子:春节的第一顿饭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在以前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寓意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守岁: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守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给压岁钱,以取吉利。早饭之后,各家人都出门拜年,见到亲朋好友互道吉祥话语。
祭祖:除夕祭祖是过年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夜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祭祀祖先,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席上一般都有鱼,寓意为年年有余,以求吉利。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据说,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祝福。
年的延续: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五之后。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正月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正月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正月二十俗称“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热闹的场面方告结束。现在正月里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农村大部分人元宵节后才算年过完了,开始新的农事工作。 (记者 李 涛)
对联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万象更新
金玉满堂家兴旺
鸿福齐天富贵长
恭喜发财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人心欢畅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春意盎然
春临华堂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春到福来
底图设计:实习生 王雅欣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