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晋北长城的美学价值(一)
2020年09月01日 11时07分   忻州市长城学会

引 言

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上,建有不计其数的形制多样的关隘、城堡、要塞、楼台,遗存着极其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这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科学、交通往来、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而且也是探索中国北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论据;长城翻高山,越峡谷,跨江河,走大漠,成为中国农牧区的界墙和天然防护“墙带”,也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千百年来,作为千古绝唱的主题,孕育了无数壮丽优美的诗篇,产生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长城身上,凝结着中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联结中华各民族的神圣纽带,展现了中国多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展。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中,巍然屹立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长城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的骄傲,成了世人向往的游览观光胜地。而作为构筑、使用长城所展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复合体的长城文化,也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长城着迷。本文通过对长城与晋北长城的基本介绍,剖析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从而使长城从里到外的美尽皆展示出来。

第1章 长城与晋北长城

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从文化遗产的存在规模来看,它位居世界之最,与其他的文物相比较,它对世人产生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从所占地域,和所存在时间来说,它比其他的文物建造的时间要长,所占的地域要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7年,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历史价值,同时还是因为它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从作用上来看,它属于巨型的国防军事体系,其防御工事的构成部分除了包括墙体、关堡、卫所之外,还有极易辨认的数以万计的烽火台等。“万里长城”兴建于秦王朝,位于当时燕、赵、秦等诸侯国的北部,它“西起临洮,东止辽东”,长城历经中国十多个朝代的演变,经过不同规模的加筑,变得更加宏伟。数据显示,就当前调查来看,从长城的初始修建到现在,其修建长度达到三万公里,地域跨越10多个省市、自治区。本章从长城的地域分布和自然状况开始介绍,以及历朝历代的修建史,对它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侧重对象是晋北长城,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无论是从时间上、地域跨度上,还是建筑形式上,对于分析长城都具有典型意义。为了帮助读者认识长城的悠久历史,以晋北长城为研究对象,作者整理了历代对长城的修建过程,使读者对晋北长城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

1.1长城的分布及自然状况

从涵盖地域来看,人们能够在很多地区见到历代长城的影子,它涉及的省份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黑龙江;它涉及的直辖市包括:天津、北京;它涉及的自治区包括:内蒙、宁夏、新疆。中国地域广阔,长城东西跨度很大,不同的地理位置使它的自然环境呈现不一样的风景,从气候学角度来分析,长城所在区域既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同时又受内陆干燥气候影响;各地景观的形成与其明显的地标结构有很大关系。

从自然景观的区分来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为划分长城的界限,大陆性气团控制西北广大地区,其气候特征以干燥为主;该线东南,则属于东南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为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潮湿多雨。

长城东西两边分别为:新疆中部库尔勒、楼兰和大兴安岭。长城区域的东西部通常界线为狼山、贺兰山和六盘山;长城南部区域包括的范围为:贺兰山、六盘山以东,明长城以南。

长城区域东部。这一区域的东南北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长白山、明长城、和中蒙边界,而狼山、贺兰山、六盘山沿线是长城东部区域的西部起点。它贯穿的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北京、山西、辽宁。高原特征是其主要特点。不仅有低山丘陵,还伴有沙地和河谷。大部分地区呈现温带草原和荒漠草原特征,其土质主要为栗钙土和棕钙土。气候的干旱性质自东向西表现明显,而受气候影响严重的植被和土壤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属于过渡区域,从东部季风区过渡到西部干旱区,由西向东的降水量也呈现上升趋势。草原是这一区域的主要地貌特征,因此这里盛产畜牧产品。从长城的种类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明朝时期等都在这一区域修建了长城,著名的不仅包括赵燕北界长城、秦汉长城,同时还包括北齐的北界长城以及明代内外长城等。

长城西部区域。今新疆库尔勒、楼兰古城遗址是这一区域长城西部的起点,而狼山、贺兰山是它的东部抵达地,南北两面分别为祁连山北麓和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界。这一区域的典型地带为河西走廊。烽、燧、亭、障、城是这一区域长城的主要建筑形式。

长城区域南部。这一区域的东北两面分别为:贺兰山、六盘山以及秦岭淮河,南面为明长城。暖温带是这一区域的气候特征。水量从西向东呈上升趋势,依次出现的气候带包括温带半干旱草原区、暖温带半干旱区森林草原、暖温带半湿润区落叶阔叶林,其土壤分布为:栗钙土地带、黑卢土地带、褐土地带和棕壤地带。其土壤性质非常适合农产品的生长,因此是中国主要农产品产区。从长城的类型来看,战国时期的秦昭王北界和东界长城、秦始皇长城西段等是这一区域长城的主要构成。

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与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大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长城建筑在分水岭、山脊地带或者是断层崖顶部;建筑在草原和荒漠的交接地带,这是高原地区建筑长城的理想地带;而长城被建于绿洲和荒漠之间是河西走廊一代长城的建筑风格。从降水量来看,由西到东逐渐增加,最少的仅有30毫米,而最多的达到1200毫米,中间区域为降水的平均值400到600毫米,在长城周边地区,自然降水是植被的生长规律,只有少量地区依靠雪水灌溉,例如:祁连山区域。还有靠近黄河区域的会利用黄河水灌溉,例如: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从长城的位置来看,它的中段和东段属于半湿润地区,夏季多雨,因此从外表特征来看,由于暴雨的冲刷,长城被侵蚀的现象非常严重。而西段属于半干旱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和风力较大,因此从长城的外表特征来看,长城受风蚀影响明显。也就是说长城的生存情况受不同的自然状况影响。在受保护方面,长城西部从天然条件来说应该要明显好于其它地段,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强劲的风沙严重风蚀着长城,尤其是位于沙漠边缘的长城,几乎都被风沙摧毁了,其中最典型的区域为:陕西、宁夏、腾格里、巴丹吉林等。对长城夯土产生威胁的还包括明显的昼夜温差变化,忽冷忽热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墙体,松散解体现象已经在部分地区凸显。

长城周边既有农业区,同时也有牧业区的存在,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对周边环境起到了深刻地影响。从文化发展角度来分析,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因为文化的差异引发了多次民族斗争,这也是修建长城的直接原因。从自然情况来看,农牧业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黄河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当地沙漠南侵与水土流失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农牧界限从战国到秦汉一直在移动,由于土壤受到侵蚀,黄河水患频繁发生,荒漠逐渐代替了大片的耕地。在这个区域的大批移民在东汉永和五年之后,停止了在这个区域内的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地逐渐南移,随之南迁的还包括农牧界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水患的发生。不过这种情况时好时坏,真正得到改观是在建国后,为了减少黄河中下游水土的流失,政府对此采取了有效措施。

长城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受地理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就长城西段来看,由于气候干旱少雨,长年受风沙影响,地表土质变得极其疏松,因此部分地段的墙体崩塌、毁损严重,还有些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就西部地区调查来看,中国超过95%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这一区域。以甘肃为例,它境内的长城段受自然侵蚀严重,对长城建筑造成最大危害的是暴雨洪水,长城的倒塌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山洪自南向北的冲刷;相对于80年代以前来说,对于长城的破坏还有许多人为的原因,人们盲目的开荒种地、肆意掘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长城的生存。陕西境内的长城位于高原和沙漠的边缘地带,同样受干旱气候影响,风大雨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采用黄土夯建的长城墙体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裸露在外,大自然的风蚀雨淋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损坏。敦煌地域内的长城,由于地处内陆,温差偏大,区域内多风,每年受风沙影响严重,在这一区域内的汉代长城同样被严重风蚀。

1.2长城的修建历史

我国最早的长城修建于周代。修建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御其他诸侯国的侵袭,各诸侯国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修建了长城。当历史发展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敌,把当时各诸侯国修建的分散的长城进行统一连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对于长城的维护,汉武帝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长城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它把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形成了长长的防御线。当时长城的长短不一,这主要是因为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不同造成的。查阅文献可知,当时各诸侯国修建长城的情况,以楚长城为例,它全长五百千米,由西到东跨越湖北竹山、汉水、邓县、内乡岳山以及河南沁阳。当时齐国的长城全长也达到五百千米,魏长城长300千米。从燕国长城的遗迹来看,它包括南长城和北长城,两者长度分别为250千米和650千米。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所以当时的长城不存在统一的体系,从规模上无法与秦长城相提并论。

秦长城已初具现代长城的规模,全长五千多千米,西起今甘肃东部,中间跨越宁夏、内蒙古、河北等地区,东至鸭绿江。汉长城是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的延伸,使其总长度超过一万千米。这有历史遗迹可证,尤其是在河北、新疆等区域内。在随后的历史朝代中,大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筑。北魏、北齐、北周、金代都有对长城进行修建的记载。这其中以明代最为明显,它对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止元代北部残余势力的南下侵扰。明长城在最初的时候总长超过7300千米,东西分别为鸭绿江和祁连山麓。长城的修建发展到明中叶以后,完好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

中国历史上对于长城有这样的描述:“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各时期长城的修建历史,它的奇迹就在于从开始修建一直到现在,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了50000千米,在其修建过程中,砖石和土方的用量让人惊叹,分别为5000万立方米和15000万立方米。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运用这些材料铺成的道路围绕地球,其环绕的圈数应该可以超过两周。

长城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修建而成的,也就是说在长城的修建过程,劳动人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相关的历史文献里都有类似的记载:以秦长城为例,它动用的军队和民夫有几十万人,用人最多时达到150万人。而北齐在长城的修建过程中,据史料记载一次就征发民夫180万人。为了长城的修建,甚至会同时动用百万人,这种记载出现在隋史中。

1.3中国长城的历史作用

1.3.1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长城是人、墙、物的结合体。长城的缓冲地带大都为历史上的军事地理位置。以各处的烽火台为例,从它的雏形烽台出现之时,它的作用就是为了观察敌情,传达信息。因此长城发挥着攻防兼备的作用。从史料对长城作用的记载来看,点燃烽火的方式被周幽王用来召集诸侯,不过西周的灭亡也是因为烽火的缘故,周幽王为了博取爱妃的欢心,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好戏,导致了各诸侯的逆反。不过历史上也有运用长城,达到成功御敌的典例,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楚两国,楚国利用高大坚固的长城作为防御工事,成功抵御了齐国及其他诸侯国的讨伐。

沟壕、烽燧、城堡、关隘等组合是中国历代长城布局分布。战事防御作用是人们修建长城的目的,因此大部分的长城地段修建在崇山峻岭之间,这种依山筑城的方式主要选择在双方军事力量的缓冲地带。长城在战斗中为修建方提供可攻可守的防御阵地,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对敌人进行致命的打击。

只有在战争中,长城的军事作用才能体现。元朝出师西域的胜利,长城在其中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者,长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修建国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减少战乱的困扰。从上述论述,我们不能看出,古人修建长城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军事防御力量,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长城的修建是统治者政治利益的体现,他们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1.3.2军事防御系统

人们通常所指的长城军事防御系统不仅包括它的防御工程,同时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各种组织制度,长城军事作用的发挥,与这两方面都有关系。从长城的系统组成来看,它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是屯兵系统,这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力量体现,包括城墙和城堡,这是军队的主要驻扎地;屯兵数量的不同代表着屯兵城的等级的不同,在这方面表现明显的是明长城,它除了包括镇城、路城和卫城等大的屯兵城之外,还包括许多小的屯兵城,例如:所城、堡城、关城等。关城设置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保护国土,另一方面为了方便交通,它大多被设置在一些重要的道口,在黄河边上就有好多这样的关口。马面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守,它大多被设置在墙体的侧面。敌楼也是长城建筑的一个主要设施,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在战争期间,既可以帮助掩护修建方的士兵,在战时休息的空档,还可以为士兵提供居住的地方,同时存放战时的粮草和武器。

二是烽传系统,它起着传递军事信息的作用,燃烧烟火是其传递的主要方式。烽燧、烽台遍布在长城的沿线,一旦发现敌人来犯,信息的传递依靠的就是举火燃烟。又因为它位居高处,所以在战时可攻可守。

三是驿传交通系统,它的防御设施非常坚固,主要包括长城上的城、站、所等建筑,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承载着物资运输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宿的保障。

四是军需屯田系统,它主要包括农田、冶炼、制盐以及相关的贸易市场等,这些设施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储存战备资源。

1.3.3通讯报警功能

长城的墩台建筑一般起着通讯报警的作用,它们通常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在长城的沿线。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墩台方面会点燃烽火,以此来传递信息。汉代把这些墩台称之为“烽燧”。同样用以传递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墩台上厚积柴薪,当发现敌情的时候,点燃它们,会有大量的浓烟冒出,而这些浓烟就代表着敌情。另外在长城上还有一种传递手段,就是“表”的运用,它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依靠的是高举醒目的标识来实现。由于墩台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它往往被修建在高处,并且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燧的建筑正好与它相反,从一些遗留的汉简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峰台和燧的相关记载,其中:峰台的高和长分别为五丈和三丈,从距离上来看,两座峰台之间的间距为40—50里;从这个距离来看,燧的分布则呈现密集型,两者间距只有10里左右。烽火台一名开始于明代,其材料大多为砖石,燃烧时的助燃物通常为硫磺或硝石,为了提升燃烧时释放浓烟的高度,增加辨识度,人们通常采用牲畜的干粪进行燃燧。

1.3.4沿线驿路交通

进行邮书传递,提供驿路交通服务,这是古代长城修建以来一直不变的初衷。就汉代长城的修建功能来看,它主要起着邮书传递的作用,人们通常会把邮书寓于亭燧中,随后沿驿路线逐级向上的亭燧传送,一直到达它应该被送达的目的地,另外每一燧的燧长在负责收发的时候要登记好收受的日期。其中的檄是用来快速传递紧急军情的。就现存的汉简来看,它是由特殊的木简特制而成,特别紧急地檄被称为“羽檄”,因为人们通常会在檄上插羽毛以示特急。驿传得以完备是在明朝,他们在长城上建立了驿路城、递运所和驿站,这些地方的建立一方面为传递公文的官员提供休息暂住场所,同时为他们提供物资以及军马的保障。其中驿丞主管着驿城的事务。驿路上都会有士兵把守。通过考察辽东镇长城,专家们指出,长城驿站包括铺、亭、台递运所等设置,两站之间的距离为15公里。就像屯兵的城堡一样,驿城为四方形,两门平行存在。

1.4晋北长城概述

表里山河是人们对山西长城的又一称谓,这是因为山西是长城大省,它境内的长城山河关环互,重叠内外。历代对长城的修建大都涉及山西省,累计总长3500多公里。从当今情况来看,有1500多公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从调查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山西境内共调查发现明长城墙体783.34公里,其中还包括众多的关堡、敌台、烽火台等长城上的主要设施。

在山西境内的长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是晋北的忻州长城,它在山西长城段的区域跨度最大,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忻州共包含14个县市,其中13个县市都有长城分布,总长度两千多公里,时跨战国、秦、汉、隋、宋、明等十个朝代。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被完好保存的长城地段长达248.731公里,以明长城居多。

长城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跨越山西境内7000多公里,其中有3000多公里可辨遗迹。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对长城做了相应的修缮。

战国长城:赵长城是其主要地段,修建始于战国时期,河北省涞源县是赵长城的修建起点,它的北部延伸到蔚县,西至古代的勾注,也就是现在的雁门。不过遗憾的是,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百余里,不到一米的高度,其中石头是其建筑的主材料,黄土夯筑只被用在少数的地段。在这段长城中,最著名的是宁武县楼子山附近的“城墙梁”。“紫塞长城”——明正德年间宁武府兵备的石刻题字,还在提醒着人们,当年这一段长城的辉煌。

汉代长城:在山西境内,汉长城的修建位于现在的广灵县,在当时被称为平舒县,今天人们能看到的长约八十余里。其建成方式大部分为石筑,现存的长城宽度2米,不过高度大都低于1米。当时汉长城的大部分地段为明代长城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长城:北魏长城包括两部分,一是其北部的长城,二是畿上塞围长城,这段长城除了位于山西境内之外,在河北省也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其工程规模浩大,用时两年,十万人参与修建。东魏长城的遗迹在现在的肆州北山,留存至今到人们能看到的只剩下10余里,其破坏因素主要是自然风化和水土流失。

北齐长城工程主要修建于天保年间和河清二年,其总长度达到了三千余里,大部分位于河北和山西的交界处,现在的万里长城离不开北魏和北齐的长城建筑。因此这一时期的长城建设对后来长城的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城的走向。

隋唐长城:隋长城历经多次修建,仅山西境内就长达一千余里。岢岚县长城地段是山西境内保存最完好的长城地段,其气势相当的雄伟,底宽3米有余,最高的地段达到四米高。北齐长城的建筑为隋长城的建筑奠定了基础。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唐代长城主要位于太谷县东南八十里的马岭关。据说修建于唐高祖武德二年,由于风化作用的破坏,人们现在已经看不出当年长城的任何模样,只是行走方向依稀可循。

明清长城:明王朝修建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阻止瓦剌的入侵。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在中途分布着九个边际重镇,大同边和太原边都在山西境内。这些边际重镇分管长城的各个地段,总长贯穿一千零八十六里。它主要管辖的重要关口包括雁门关、平型关、黄榆关等。(杨怡)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