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宋长城的岢岚山
一、岢岚县名的始现及沿置
岢岚一词最早见于史籍《魏书·尔朱兆传》:“弟智虎,与兆俱走,献武王擒之于梁郡岢岚南山。”由此可知北魏时期开始建置岢岚县,为梁郡领属。梁郡治所在今朔州市朔城区北,岢岚县治所在今吕梁市岚县之北岚城镇北,因其境内有岢岚山而名。北魏孝昌年间(525—528),在并州、肆州二地别置广州,州治所即当时岢岚县。隋《图经》为隋炀帝杨广避讳,改广州为岚州。隋开皇三年(583)将岢岚县移治到三堆城(今静乐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汾源县,隋大业四年(608)改为静乐县。隋大业三年( 607 )在今岢岚县境始置岢岚镇。唐永淳二年(683),改为岢岚栅,长安三年(703),于此置岚谷县,隶属岢岚军。宋置岢岚军,元丰六年(1083)置岚谷县。金初改名为房顺郡,贞佑五年(1217)复为岚谷县。元立巡检司。明洪武七年(1374)建镇西卫,洪武八年(1375)设岢岚县,洪武九年(1376)升为岢岚州。清为岢岚州,直隶太原府。民国至今为岢岚县。
岢岚山上的宋长城
二、“岢岚”一词今古解释
一千五百余年过去了,关于岢岚一词的确切含义慢慢隐没于历史长河中,仅仅留下了岢岚县名和岢岚山名的解释。岚字的意思也成了极富诗意的解释——山林雾气。
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在北京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714页:
岢,岢岚,地名,在山西;749页,岚,山里的雾气,山岚、晓岚。
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在北京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874页—875页
岢,岢岚,1、县名,在山西省五寨县西南,芦芽山脉西侧。2、山名,在山西岢岚县东北与五寨县接界处,西北与雪山相接;岚,林中雾气,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瀑布杉松长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杜牧《陆州雨霁》诗:“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931页)。
然则岢岚一词的真切意义果真如此吗?
唐代中晚期僧人慧琳编写的《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五《一字顶轮王经音义》:
旋岚:下音蓝,旋岚者,大猛风也。元魏孝昌帝时,俗用因循,书出此字,也是北狄突厥语也,以北地山川多风,本因岚州岢岚镇,后周改为岚州,因有此岢岚字,流行于人间。岢音可,一切字书先无此二字,披览史书,于后魏书中见其意,所以知之,故疏。
《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八《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音义》:
岚颲:上音蓝。此岚字诸字书并无,本北地山名。即岚州出木者是也,也北蕃语也,后魏孝昌于此地置岢岚镇城。岢音可,城西有山多猛风,因名此山为岚山。
《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九《经律异相音义》:
随岚:下蓝。《古今正字》云:岚,山风也。此字因北狄语,呼猛风岢岚,遂书出此岚字,因置岚州之镇也。
综上三条内容,可知岢岚一词是从北狄突厥语演化而来,其义为猛风。
路居馆毛主席塑像
三、岢岚一词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文明之花
首先,从岢岚县名形成的历史地理来看,县名形成于北魏时期,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权组成民族和来源极其复杂,有鲜卑、乌桓、丁零、高车、契胡、羯胡、稽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岢岚山西周时期名为燕京山,其周边生活着燕京戎、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魏晋时期称管涔山,周边生活着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北魏初期,契胡族首领尔朱羽健率武士一千七百余人追随道武帝平定天下有功,受诏世居北秀容川(今朔城区、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岢岚、宁武等县),后经五世一百余年发展,在首领尔朱荣的带领下,势力更是发展到了南秀容(今岚县、静乐、忻府区一带)。契胡族本为西域一带游牧民族,居住在管涔山一带后,用西域蕃胡语言改称管涔山为岢岚山,用以凝聚本民族精神,象征本民族文化。
其次,关于唐代僧人慧琳,宋代赞宁《宋高僧传.义解篇》唐京師西明寺慧琳傳:
“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內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奧。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則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參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唐德宗贞元四年(788)迄唐宪宗元和五载(810)方得绝笔。”
因为慧琳是疏勒国人,疏勒国位于今新疆境内喀什一带,所以书中牵涉的一些突厥语和西域的事情解释的较精确,慧琳生活的时代为唐中晚期,上距岢岚一名的产生和形成三百余年,在目前再无新的史籍材料出现情况下,慧琳关于岢岚词义的解释是唯一可以认可和接受的。
本文受宿白先生《汉文佛籍目录》一书启蒙而作。
(文:李培林;图:杨峻峰)
岢岚县城一角
作者简介:
李培林,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文博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