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神池县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提高临阵应急能力,强化防灾知识宣传,全力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持久战,坚决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落实“高效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准确把握全县森林防火工作的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工作超前谋划,及时作出部署。投资600余万元实施森林防火实时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建成5处防火前端监测设备和3处5个卡口设备,实现南山片区300平方公里林区实时监控,火情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分别在县政府、县林业局、龙泉镇、义井镇、防灭火专业队驻地安装了5处林火监测预警平台,依托智能预警平台,建立“林火监测—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全链条响应机制。
重点任务“具体化”。结合林长制的实施,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压实领导责任,将全县护林防火责任落实到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及专兼职护林员身上,由县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防火任务分解到乡镇、村社、地块,明确各级包保责任及529名护林员地块责任,确保防火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
规划引领“标准化”。立足实战要求,将全县、各乡镇、各村区域内的森林资源、林区耕地、防火道路、应急水源、重点区域、瞭望哨、林业管护站、坟头等进行定位标注、绘制成图,做到对全县防火情况底数清楚、信息全面、数据准确,为实施精准防火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以图定案,实行看板管理、依案运行,实现应急救援无缝衔接。
管控措施“全员化”。构建“县、乡、村+护林员”森林草原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权责清晰、条块结合、运行高效、反应迅速”的管理机制,县政府与8个乡(镇)和3个林场签订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状11份,各乡(镇)与村委、乡(镇)与护林员、村委与村民都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基层管护责任、特殊人群监护责任和农户联防联保制度,将防火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灭火装备“科技化”。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购置并投入使用2架大疆无人机开展防火巡查,快速运输消防设备、物资等,建立“天空地”多维度监测预警体系,让林区火情无处遁形。持续加大防灭火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防火应急道路61.7公里,改造防火应急道路42.5公里;完成自然阻隔带360公里,工程阻隔带146.1公里;建设蓄水池1个、停机坪1个。
队伍建设“专业化”。严格选拔具备一定的扑火经验和技能人员50人,组成林业局森林草原防灭火专业队。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灭火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扑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与宁武、偏关、五寨3县签订了联防联控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火灾隐患、火情等信息。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和演练,共同应对森林火灾风险。
应急处置“常态化”。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人员在岗、通信畅通。对通报的卫星监测热点及时组织核查,发现火情第一时间调度处置。利用铁塔高架安装的摄像头对林区情况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片区、人员及时处置并上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防灭火专业队伍和各乡镇、林场扑火队伍严阵以待,确保火情发生后能快速响应、科学处置。
宣传教育“普及化”。对全县农户开展防火宣传,禁火令入户上墙“全覆盖”,尤其是对农林交错区的重点户和外来作业单位,进行重点发放、重点宣传和重点讲解。全县各村全部安装大喇叭播放警示案例等防火内容,所有村的护林防火宣传车全部悬挂小喇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刘雪峰)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