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林泉

工作中的郭智敏

幸福一家亲
走进忻府区忻口镇北兰台村一个农家小院,穿过漂亮的月亮门,一座砖瓦修盖的四合院整齐划一,一畦畦鲜菜长势喜人,几棵小树郁郁葱葱,院墙上藤蔓植物葳蕤,一幅水墨田园画尽收眼底,尽显主人的品位和大气。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2021年度市“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郭智敏的娘家。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早已电话联系的郭智敏老师,她正在院子里替父母打理菜圃。客气一番,郭智敏老师对记者讲述了他们家尊老敬亲、关爱子女,夫妻恩爱和睦、敬业奉献,孩子们积极向上、成绩优良的家庭故事。
一
郭智敏老师是忻府区北义井乡张家窑寄宿制小学的一名教师,自2009年因教学成绩突出担任校长以来,十三年如一日,总是第一个到校,等到周末最后一个学生回家后才离校。小小的一间办公室承载了她的全部,她在这里备课、阅卷、批改作业、跟学生谈心,在这间极其简陋的办公室里每当有人问她,图啥?她总是笑笑,在她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舍不得这些孩子,想给这些孩子多一丝心灵的慰藉,想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得2018年秋季开学,来了一位胖乎乎的孩子,随行的家长带着孩子站在远处,一直等报到的家长走完,才带着孩子来到她身边,低着头,用微弱的声音,说着自己的孩子。经过交流,原来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仍有尿床的“毛病”,郭智敏瞬间明白了孩子父亲的想法。她俯下身子摸着孩子的头,一刹那,孩子的父亲眼圈红了。入学后,郭智敏老师为了改掉孩子的这一毛病,睡前特别提醒他去厕所,第二天早上起来,褥子还是湿了,几次三番,还是依旧,为此,她决定自费为孩子买纸尿裤,这一买就是四年,最终让孩子告别了这一陋习。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孩子们无论大小事都会找她,在孩子们的心中她就是最贴心的妈妈,是他们的依赖,是他们的港湾。在每天的朝夕相伴中,她用耐心、细心、爱心温暖着住校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郭智敏老师始终坚守和秉承的人生信条。十三年来,她对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进行过家庭走访,为特殊家庭的孩子都建立了档案,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孩子,主动为孩子购买图书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解决住宿生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可是仅凭一己之力,只是杯水车薪,难以做到应帮尽帮。
为了扩大帮助范围,她千方百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走进这些孩子家庭,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其中有两位孩子学习努力,善良懂事,但是家庭特殊,父母都是智障人员,爱心人士决定一直资助到他们初中毕业,还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等。她总是叮嘱孩子们:“家里再苦再难都不要担心,你们只管好好学习,争取将来学业有成,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节假日郭智敏会带孩子们外出。体育公园 、忻州古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三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郭智敏老师自组建家庭二十多年来,夫妇俩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勤俭持家,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由于丈夫经常上夜班,作为妻子的她既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照顾好家里,父母年龄大了腿脚不好,夫妻俩每个周末都会领着孩子回乡下帮老人干农活,虽然现在实现了机械化种植,但是父母亲家里的地是小块地,机械化无用武之地,父母又舍不得荒废,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承包了所有的体力活,这一种一收就是二十几年。农闲时间,帮助父母搞卫生,陪他们旅游,每次回家都会带老人喜欢吃的用的东西,每一个节日里父母都感受到特别的幸福和温馨。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是郭智敏老师做好家庭教育的座右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深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将会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此,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潜移默化中,她的孩子学会了分享、学会踏实做人做事、学会了感恩,至今,在外读大学的儿子总会在传统节日里送一束鲜花给自己的家人,感谢家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
这就是郭智敏的家庭:一个充满和谐、笑声、欢乐的幸福之家。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最美家庭,凭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身体力行,把普普通通的生活、简简单单的日子,过成了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