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人们出行热情高涨。随着文明出行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涂写“到此一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已大为减少。然而,也有一些游客为了满足不必要的好奇心,一意孤行违反景区规定、漠视生态环境,甚至轻视自身安全风险采取的不文明行为,却凸显出来。如今的旅游,更追求体验感、原生态。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对景区的相关规定保持敬畏,对不文明行为保持敏感。如果因为不遵守规定,导致文物受损、生态破坏,甚至将个人置于危险之中,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给人生留下遗憾。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被广为传播的不止于美景美图,不文明行为也可能顷刻间被放大。越是如此,越应该在景区等公共场所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治理不文明行为,工作要贯穿预防、监测、事后全环节。在一些不文明行为易发多发的地段、时间,景区和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做好预案,细化提示标识,做到预防在前。在景区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综合运用技术手段,细化监控、加强引导,通过技防与人防并举,共同减少不文明行为发生。
管理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可以是反向的,也可以是正向的。景区和有关部门既要对不文明行为采取更加精细、严格的管理,也可以从正面对突出的文明行为进行鼓励。比如,规定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可以获得公开表扬、赠送门票等,把广大出行群众动员起来,既可以有效治理不文明行为,也能营造文明出游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文明水平持续提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路在脚下,文明在心中,别让不文明行为拖了“看世界”的后腿,否则影响的不仅是别人,更是自己。 (郑洋洋)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