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与孔繁茂先生见面,先生魁梧精干,亲和善谈,一如我印象中的文人形象。短暂叙谈之后,他将新书《心有辙辙印》(三晋出版社出版)赠我,谦虚而别。细究起来,我与孔繁茂先生交往不深,初次结识是在今年仲夏,通过微信交流得知其笔名为孔子新语,保德县桥头镇石堎湾村人,是孔子第七十四代裔,从事金融工作。当时惊讶先生不凡的个人经历与勤笔耕耘的毅力,品读其文章后更是为其渊博才学所折服,故在文末留言,以求探讨一二。如此结缘,我们二人便慢慢熟悉起来。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伟大的事业,终须平凡的累积”,这是孔繁茂先生笃信的人生教条。《心有辙辙印》是先生历经数年的心血之作,全书约有45万字,分14个章节,内容充沛详尽,精装大开本尤显厚实,特别是封面素雅流香,书名烫印考究,装帧设计精美,不管放于书桌、还是捧于手中,都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一
《心有辙辙印》与其说是杂文集,不如说更像是一本随笔集,将记忆的碎片拼接、将命运的激流切割、将时代的烙印打磨。作者试图用文字铺开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整个人生的画卷,将其全面呈现给读者。“辙印”是行路的痕迹,意味着方向、轨迹与沉淀,它不光是浮光掠影的道道车迹,还是历经年轮与人生碾轧之后,镌入大地的深刻印记。
从古至今,写作者都是付诸热忱、贴近生活,或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挖掘人生的意义,或用行路的经验来鞭挞自己、警示他人。一切存在皆有意义,要学会从容面对世俗喧嚣。我想孔繁茂先生正是以此喻心,试图通过这本《心有辙辙印》,为广大读者构建一条清晰可辨、能通往心灵深处的精神路径。
阅读是通往灵魂深处的旅程。书籍的价值,正在于为时代沉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世人提供从日常中勘探生命深度的智慧。细读孔繁茂先生的《心有辙辙印》便会发现,不同于许多空谈哲理的文章,先生的文字情真意切,笃实有力,书中所述的“辙辙印”皆源自生活、扎根于泥土。
全书以分段式笔法铺陈往事、聚焦时代,既交织着亲情、沉淀着友情,也淬炼了生活、升华了人生,在漫长的跨度里,记录下数不尽的鲜活形象与清晰足印。在孔繁茂先生的笔下,既有山高水长的恩泽、行旅世界的感知,亦有游学生涯的坚守、道家修身的深远,生活中的一朝一夕、一阴一晴,乃至一茶一饭、一草一木,都不再是孤立的叙述个体,而是承载着哲思感悟、借物抒志的群体意象。
二
所谓“时观青苔而悟卑微,时听夜雨而感天地”,在《心有辙辙印》一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坚韧正是著文言论的最高境界,它足以让读者看清人世时务,体悟人生真味。“即物即理,即物即心”,世间万物的变动、阴阳消长的始末,早已在阳明心学中被精准概括。如今,高谈阔论者不在少数,著书立说者也比比皆是,但能继承优良传统,在高远哲思中写出洞察世事的文字者却需要沉淀。当下的文章,不仅要有“继往圣之绝学”的精深卓绝,更需要贴近生活、直抵人心,而孔繁茂先生的文字便是如此。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思想在两千年前便为世人指明了为道、为德、为善、为学的方向。道行显于外,修行却在于己。欲求道行于天下,必先据守品德方可得道,以德为道,方可行道而不失道。做人与写文亦是如此,以慢为静,以践促行,长此以往,方能取得提升,“行”成自己的道。我想孔繁茂先生的《心有辙辙印》,想必也是在这种“慢”的践行中逐步累积而成。通过“心”与“行”的合一,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行越远,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留下深深的辙印。
三
一碗寻常粥,品出文火慢炖的烟火;一程不平路,走出跌宕起伏的人生。人们总在匆忙的生活里忽略沿途的风景,甚至在有限的生命中,轻易丢掉记录美好的机会。所幸人类有掌控文字的力量,我们可以借景抒情,写自己在隐忍静默中的成长,写从乡土到远洋的漫长跨越,写从精神世界里收获的丰盈,也写从岁月辙印中选择的前路。
《心有辙辙印》一书中,有感怀、有灼见、有寻根、有安顿。在孔繁茂先生的笔下,我们能清晰感知到一种浓郁的怀旧情怀,以及其在漂泊中渴望寻求稳定的心情。起伏的黄土高原、斑驳的老井屋墙、夜幕下的炊烟乡途、雨后的田园背影,这些意象是作者步入天命之年的全部情感寄托,他试图在急速的时代变迁中,为那些漂泊无依的心灵寻得一处港湾。
每一片追寻的天空,皆为独属自己的领地;每一段走过的道路,都有属于自己的辙印。《心有辙辙印》旨在让读者知晓,人活着应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书中的“辙辙印”,既指的是孔繁茂漫漫人生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是他心路历程里的深刻印记。
在《心有辙辙印》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流露的迷茫与彷徨、无措与困顿,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字的价值早已超越书籍本身。临窗而坐,掩卷沉思,每个人都如同在崎岖中前行,只是行走的方向各不相同,留下的辙印深浅不一。我们常说,读一本书如同寻找一位故友,而读一本好书更像在沙漠中遇到甘泉。合上书页,却仿佛又打开一扇心门。文字如泉,能洗去浮躁,留下沉思与启迪,也会激发和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这样一本文集留在世间,无疑是有价值的。最后,再次祝贺孔先生文集梓行。(白永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