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宇

生活是一支彩色的笔,描摹着人生的五彩斑斓与喜怒哀乐,而独处是一块橡皮,擦去生活的灰尘,灵魂才能显露本来的样子。《灵魂需要独处》是冯骥才心灵散文的沉淀之作,写给每一个喜欢独处又渴望交流的现代人。作者怀着一颗细腻灵巧的心,用平缓舒畅的笔触,放大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引导读者面对真实自我,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书中,冯骥才通过一本小小的日历,回顾了自己充实忙碌的一天,进而联想到现实人生。他慨叹岁月匆匆,生命中的大多数时日往往既平凡又普通,甚至于常常被人忽略,以为生活就是重复着过日子。其实不然,冯骥才在书中提出了他的观点:“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之后,他又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思考,郑重地告诉读者:“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即便是在独处的日子里,人们同样可以通过读书和学习,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思想的润泽,从而在强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创造。
冯骥才谈独处,善于通过每一个细小的生活场景去触及灵魂的诘问,并调动自己的真性情,力求以坦诚务实的态度,从一个个宏大艰深的真命题中探寻生命的真谛。在一个停电的夜晚,他悠然点燃桌上的蜡烛,于静谧中独自凝望着柔和跳动的烛光,任思绪自由地穿越漫长时空,回首逝去的日子。“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冯骥才在独处中懂得了时光的宝贵,他深有感触地写道:“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对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酿出生活的甘蜜,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气质都浓缩在非凡的艺术创造中。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面对生活这门功课,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位小有成就的艺术家呢?你对生活高看一眼,生活就会回馈你一分亮色,将众多的亮色汇聚起来,就构成了色彩缤纷的人间。由是观之,这样的一种独处,有思想,有付出,何其美哉;这样的曼妙时光,有期待,有创造,何其幸哉。假若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如此淡定安然的心态,从容度过每一段恬静闲适的独处时光,我们的灵魂势必就会在一场场生命馈赠中日渐高贵。
独处不仅为冯骥才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帮助,还升华了他的艺术境界,使其思想日益变得深刻。在独处中,冯骥才用锦绣文章勾勒着秀美山川,描摹着朗朗乾坤,同时也在用心思考着“文化怎么自觉”这一社会命题。在他看来,人类的文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发的文化,二是自觉的文化,三是文化的自觉。就文化的自觉,他主张既要有知识分子的坚守和担当,也要有政府的文化方略作为长远支撑,以此带动全民的文化自觉。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之所以能有如此高邈的创见,在于他多年于文化这片沃土上的深耕细作,以及在无数个静谧的良宵,摒弃外界喧嚣和浮躁,开动自己的思维器官去热切思考。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独处,让冯骥才告别了浅薄,抵御了无数诱惑,并用自己的每一次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着文化自觉,以此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开枝散叶。
独处看似是个体的行为,实则蕴藏着深厚的社会内涵。正如冯骥才所说:“孤独通向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当你学会独处时,灵魂才能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安然地度过。冯骥才借平实灵动的笔触,揭示了独处的真趣,予人醍醐灌顶的精神启迪。细细咀嚼他的这些文字,欣然颔首中,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他所言及的心灵自由——一生自在,思中求乐,安享生活的真滋味。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