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王芳,一名作家、评论家,《映像》杂志副主编,山西文坛升起的一颗新星。去年秋天,王芳的新作《天地间一场大戏》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这是一部以戏曲为主题扣人心弦的报告文学作品,亦是一部“山西戏曲大词典”。它跨度大,时间长,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有利于人们对山西戏曲的起源、形成、发展产生新的认知。《天地间一场大戏》不仅写了四大梆子,还写了京剧、话剧、曲艺、耍孩儿等。此外,一位位戏曲名家也在书中与读者见面,让人尽享梨园春色。
戏曲作为一种流传较广且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其故事结构条理,语言表达精湛,主要以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为主要内容。“戏剧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使太多人尤其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因为入脑入心的戏剧介入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过程和结果是纯中国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
“戏剧是综合艺术,集中了一个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的成分,又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和美学观念。”戏曲演员要成为名家,必须要有硬功夫,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戏迷们都知道王爱爱唱得好,但谁又知道她背后流了多少汗水。“为了练好嗓子,每天早晨,奶奶把她带出来,面对着墙,喊嗓子,奶奶站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听,有一个音不准,奶奶的巴掌就打了过来,打完了继续唱。半夜被奶奶叫起来喊嗓子,上午学唱,跟着琴师鼓师,下午练功,四五点奶奶对口传戏,晚上学道白。”书里还提到王爱爱的“爱爱腔”:“她刚到晋剧院时,榆次口音很重,牛老师让她停下来,先学发音,每个字的读音要学准了,归韵了,再开始学唱,一个字一个字抠,整整花费了一年时间,这才有了风靡全国的‘爱爱腔’。”
为了写好《天地间一场大戏》这部作品,王芳经常跟随剧团下乡,住教室、打地铺、睡课桌、吃大灶。她与每一位名家都进行了长谈,从中了解他们的艺术之路;她与每一位新秀都进行了对话,从中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她与剧团每一位领导都进行了接触,从中获悉他们目前的处境。王芳对艺术家们观察得非常细腻,不仅看外表和气质,还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她对戏剧艺术基础理论探讨得很深,对戏曲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整理得很认真。
王芳的文字功底扎实,语言精炼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她的文章体裁很丰富,有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同时她还是大型文化类电视节目《伶人王中王》《人说山西好风光》《擂响中华》的文字统筹。
王芳爱戏,与戏有不解之缘。“在这本书里,我尽量用我的经历去串起山西戏剧的全景,用我遇到的那些人的故事,去串起山西戏剧史。”另外,她对北路梆子也有研究,曾经在一部作品中用很长的篇幅写了忻州北路梆子剧团以及领军人杨仲义,其中还提到了北路梆子著名的传统剧《宁武关》。
青少年时的我很喜欢看戏,常常跟着大人们在庙会上看,长大了这一爱好依旧没有抛弃,有时间就与同伴相约进县城花几毛钱买票看县剧团的演出。记得有一次,县里组织了一场规模很大的物资交流会,还请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桂林和李万林每天登台为大家表演,让人们过足了戏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里为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年八月都会举办物资交流大会,请两班剧团进行长达十天的公演,山西一些有名的戏曲大家如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等都来演过。
如今,我已经有些年头没去剧场看戏了,直到读了《天地间一场大戏》这部作品。它带着我看了一场又一场从未看过的大戏、好戏,即便地点不是在剧场,但还是让我大饱了眼福。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