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徐坚先后共出版了四本书,《理解早期文明》和《中国艺术史》是两本译著,《暗流》是旧作重印,《时惟礼崇》虽然晚出,实质上才是徐坚真正的探索之作,值得单独谈谈。
《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摆脱了传统研究方法的藩篱,以新考古学主要代表人物宾福德的文化系统和层次理论为指导,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尝试对商周时期青铜兵器进行全方位阐释。
第一章中,徐坚运用类型学方法与物质文化分析,对东周以前青铜兵器进行了分类,以确定其年代序列及形态变化的情况。同时,在技术层面超越了之前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
为了揭示青铜兵器长期被忽视的符号价值,徐坚根据它们的出土环境、埋葬位置及形态特征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精神层面意义。在第二章中,他提出物质性、空间性和学术史三种情境概念,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内部的复杂性。另外,徐坚还做了长时段跨朝代的比较分析,发现钺与刀的组合源于新石器时代,戈与矛的组合始于青铜时代,剑则是后来居上成了兵器的象征。
在意识形态层面,作者尝试以认知考古学和情境考古学的思路,局部复原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性别认知以及信仰和禁忌。对与铜兵器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另一条线索——玉兵器,徐坚也进行了讨论,以“金石之缘”收尾,揭示玉兵器并非独立于铜兵器之外的平行发展线索,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复杂的动态关系,这也表明了早期中国礼制体系多元和互动的本质。
《时惟礼崇》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青铜兵器就是青铜礼器的观点。作者认为,无论在草原地带,还是在中原地区,青铜都是礼器材料,只是由于礼的内涵不同、表达方法不同,才使得礼器的组合形式有所不同。一些历史文献中也印证了徐坚的这个论断——《春秋》记载了礼崩乐坏之前的时代,故书中提到的战争都很讲究礼仪和规则,如泓水之战中,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但依然讲究“仁义”,待楚兵渡河列阵后才与之开战,结果大败。惨败虽让宋襄公贻笑千年,但也表明春秋以前的征战确实讲究礼仪,兵不厌诈、横征乱伐实乃东周之后才出现的。
徐坚的研究领域包括青铜时代考古学、考古学理论、早期文明比较研究等,他一直认为翻译名著是最好的学习,因此先后翻译出版了《阅读过去》《考古学思想史》《理解早期文明》和《中国艺术史》四部名家代表作。其中,《考古学思想史》是西方考古学史的经典;《阅读过去》总结了西方考古学理论,为徐坚的考古学探索树立了标杆;《中国艺术史》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四十年之经典,书中既不坚持西方本位,也不囿于中国传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文化视野。一手翻译一手写作,在中西学术之间自由穿越,徐坚从中受益良多。
王国维云:“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霍德在《阅读过去》中文版序中承认中国是世界考古学中心地域之一,他期待倾听不同的声音,探索更具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考古学。不包括中国的世界考古学不完整,不融入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也必将孤掌难鸣。徐坚认为考古学既是历史学也是人类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期待他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界化做出更多的探索。(易 华)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