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河 樊文珍 摄
据史书记载,五台县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于西汉时期始置虑虒县,归属太原郡,后因五台山而得名。在浩瀚的华夏大地上,五台山以其山川之壮美及所孕育的人文精神,闪烁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引来八方宾客心驰而神往。
五台山的母亲河——清水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为滹沱河最大支流。清水河古称“鲜虞”,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河长113.2公里,流域面积2405平方公里。据《五台山志》载:五台山周围遍布清泉溪流200多处,总流量达2.76立方米/秒,全年总径流量为0.8703亿立方米,占正常年份清水总径流的38.8%。其中,清水河流域的泉眼竟达165处,支流及汇水沟谷则多达23条,流经台怀、金岗库、石咀、门限石、耿镇、高洪口、陈家庄、神西等16个乡镇,与400个村庄握手又道别,最终在坪上村与滹沱河相汇,滔滔不绝,流向远方。真可谓:细水长流,不显于世,却恒久不息。
“巍巍五台山,滔滔清水河。山随河点缀,河依山萦绕。”清水之畔,人杰地灵,恰似古风遗韵与自然造化之绝妙融合。踏足清水河,穿林涉谷,展风光之秀美,水清见底,山光水色浑然一体。清水河汲四季养分,清澈甘甜,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赢得了“圣水”的桂冠。同时还承载着一方水土之记忆与情感,复为历史之眼,载千秋神话、人文风华,悠悠古今,道不尽其妙。
清水上游禅波映
清水河婉转流动,澄澈通幽。悠悠的河水从五台山的山涧中蜿蜒而出,吮风饮露,似玉女仙珠翩然下凡,飘逸灵动,形成了众多的瀑布和溪流。在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中,如梦似幻。
清水河不仅是五台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五台山的圣洁之流。百川汇集的万千滴水,蕴含着梵地佛境的灵气和智慧;熠熠闪烁的潋滟波光,映照着五台山的神圣与庄严。在山川锦绣的簇拥叠抱之中,着墨点染,擘画云天,润绘出一幅博大精深、钟灵毓秀的文化画卷。

清水河五台山段 冯晓磊 摄
春临清水,万物峥嵘,百花斗艳于枝头,水波轻漾,花影摇曳,交织成悠扬的春日交响曲。夏日既至,清水河变得异常活跃,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绿色山谷中飘动。这个季节也是佛教信徒前往五台山虔诚朝拜的高峰时节,清水河的潺潺波光总能给人们带来惊喜。但凡经过河边,总会双手捧起那清水,咕咕地喝上几口,或将手轻轻放入河中,接受清水的轻抚。秋水淙淙,清水河在余晖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在崇山峻岭间,在云端农家处,随着山势蜿蜒前行。不远处禅音袅袅,缥缈悠扬。岁暮天寒时,清水河便穿上了薄薄的冰衣,河水在冰下静静地流动。当两岸的草木松柏、岩石峭壁被皑皑白雪装裹点缀的时候,整个世界变得静谧无声。
说起清水河,便不能不提到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五台山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尊崇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等各民族尊奉的佛教圣地。
位于清水河畔的镇海寺在五台山的佛教传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寺海拔高达1600米,左右山峰环绕,远远望去,似“二龙戏珠”,一度被视为风水宝地,也被誉为“五台山第一风景”。相传镇海寺的对面曾有一口海眼,海水随时可能喷涌而出,冲毁田地,淹没村庄。在此修行的文殊菩萨为了造福百姓,将一座佛塔置于海眼之上,镇住了泛滥的海水。后来人们便在这里修建了寺院,称为“镇海寺”。
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较旺的一座寺庙。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之为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因文殊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便称此为万佛阁。万佛阁由文殊殿、五爷庙、戏台、僧舍等组成,呈四合院式建筑。寺庙内古松掩映,香火绵延不绝。来朝拜的人们或许不懂佛理,但五爷庙远近闻名,妇孺皆知。
黛螺顶是五台山最高的寺庙,海拔1925米,五座文殊菩萨像全部聚集一起,接受众生朝拜,称为“小朝台”,故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据《清凉山志》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清乾隆十五年被改名为黛螺顶。黛螺顶的寺宇建筑华美雅致,古朴大方,反映出五台山佛教文化和中国古典建筑融为一体的东方美。
自古有山有水则可称为风水宝地,清水河畔,五台护佑,让清水河显得更加灵动、神秘。在佛教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河水沿岸地域逐渐成为游人踏足游览之地。

五台白求恩纪念馆 王文君 摄
清水河畔聚英雄
清水河英勇顽强,豁达包容。它跨过坚硬的石岩,穿越万丛荆棘,激荡千山万壑,历经万般险阻,缓缓流入中游的宽阔地带,平静、淡定地行走在山间田野。清水与绿树相伴、与青山相依安然美妙,当地子民在清水河延绵不绝的影响下,骨子里自然而然融进了更多坚强和笃定。
清水河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景色,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像一本泛黄的史书耐人寻味。步入河水流过的村庄,历经岁月洗礼的街巷,处处可领略到滔滔历史长河留下的印痕,时光隧道里的往事,也成了清水河最宝贵的财富。河北、耿镇、松岩口,滑石片等,这里的古韵古村,一砖一瓦、一碑一文都在讲述着经年的故事。
河北村被当地人称为清水河的明珠,拥有千岩竞秀的悬崖奇洞,留存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北面的柏树坡上,数以万计的古稀树种“崖柏”千年以来一直像智慧的老人笃定地守望着自己的儿女。而那株三人方可合抱的“棋牌柏”更是千古奇观,其主干枝杈上竟能容得下一张棋牌桌,四根大枝等长对称,可供四人对弈、打牌。八根小枝又渐次向上伸展而出,像在围观、静思,又似在迎接远方的游客,被誉为“四面八方来财树”。村中还有其他一些古柳古槐,均被列入山西古稀树名录。
沿着柏树坡上山即可欣赏到“水月堂”景观群,亦称“水崖堂”,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千米高的悬崖上造就的地质奇观。据大明正德元年“水月堂摩崖碑”记载:“锦绣南川,前观两股清河,东视嵌岩古寺,巅峰万丈,碧嶂千重,岩间暖水,四季时如……”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碑文中提到的嵌岩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寺内一株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柏名向阳柏,双人方可合抱。树下一簇蓬勃的牡丹雍容华贵,香气袭人,与古柏交相辉映。相传,寺庙始建之时,有一僧家从附近的向阳村移来一株幼柏植于寺院,经千年岁月,古柏汲取清水之灵气、青山之秀丽,越发粗壮而健硕,至今仍繁茂挺拔。昔年,有两位仙女在寺院内种植了鲜艳夺目的牡丹,从此柏与花千年相守,相望相依。
据明万历年间的《清凉山志》载:“嵌岩寺,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唐代翻修,明嘉靖年间复修,清乾隆年间又修,民国初年整体扩建。抗日战争时期该寺遭到严重破坏,后经过数年的抢救修复,终复原貌,寺内巨松、翠柏和牡丹得到有效保护。
位于清水河中游南崖的耿镇村有一位明末进士张还初,为反抗清军入侵,在这里揭竿而起,最后英勇就义。他的故居的石头大门至今保存完好,大门两侧的石碑上刻有“少年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字样,至今清晰可见。当地还流传着一段跟张还初有关的“天鹅取水”的故事。
在与清军抗争中,张还初率起义军登上摩天寨时被清军切断了水源,于是他采取“天鹅取水”的策略坚持斗争。“天鹅取水”是起义军使用棉絮做成鸟状棉球(即“天鹅”)通过绳索吊入寨下的清水之中,待“天鹅”吸饱水后再提到寨上以供饮用。这种方法虽然简陋笨拙,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有效地解决了起义军的饮水问题。此方法后被清军识破,他们在河面上铺满“圪针”,“天鹅”再来饮水时全部“遇难”,导致起义军无法继续取水而失败。张还初在被清军围困时毫不畏缩,视死如归,跳下悬崖,以身殉志。

清水河砂石线沿路景观 五台山融媒体中心供图
登上村东的摩天寨,可以看到关于“天鹅取水”故事中留存的古兵营遗址,十余孔石洞、石碾、石磨依稀可见。张还初在这里曾开设文武学堂,培养将士,操练兵马……这个故事体现的不仅是民间对抵御清军英雄的敬仰,更是对智慧和勇敢的赞美。起义虽然失败,但“天鹅取水”的故事作为一段传奇佳话一直流传在五台民间。
岁月流转,当思绪进入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听到了当年隆隆的炮声,看到了清水河畔人民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革命老区英雄儿女的智慧勇敢和不屈不挠。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二分区司令部、县委、区委均驻扎在耿镇。当时的司令员郑天民、政委赵尔陆指挥消灭日寇的作战室及住所遗址依然保存完好。街口的烈士碑、日寇的炮台碉堡等都见证了八路军与当地群众英勇杀敌、支持抗战的光辉历史。
耿镇对岸的松岩口村,因从前北山岩石上长有千年松树,且地处殊宫寺沟口,在地理位置上由松、岩、口三个部分组成,因而得名松岩口村。这个村庄后来因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而被人们所铭记。1938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来到五台山,把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式运用于中国战场的医疗保障中,创立了一整套战地医疗制度,改进了医疗手段,培养了医护人员,医治了许多伤员、病人……他所建立的治病室被授予晋察冀边区“模范病室”的光荣称号。
白求恩在此工作了一百多天,为中国人民的医疗事业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亲自为白求恩题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940年白求恩医院被日军焚毁。1969年,五台县委、县政府在模范病室旧址附近专门修建了白求恩纪念馆。
嵌岩寺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了五台山区,嵌岩寺成为八路军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交通站负责人李联奎曾化装成僧人,开展工作两年有余。后因叛徒告密不幸被俘。在日寇严刑拷打下坚贞不渝,不肯投降,最终壮烈牺牲,时年19岁。
1942年2月1日,日本侵略者又大肆扫荡,整整一座寺庙化为废墟。幸存的钟鼓楼以及未被烧毁的千年古柏,映照了清水河儿女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铮铮风骨。
清水河从中游的门限石附近流经耿镇、石盆口等村镇到坪上村后汇入滹沱河。俗话说,地灵育英才,水清养心性。清水河绵延之地,人才辈出,灿若繁星。有近代正眼看世界第一人,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的清末廉吏徐继畬。有清正廉洁被人们称为“布衣元帅”的徐向前,他教育子女做人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要抓紧时间掌握、研究新东西,特别是科学技术。他曾写下“言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的警语,他的子女们都深受其影响,不论为官从商、任教从医皆赓续清廉家风,续写着清水河赋予的耿直、坚毅秉性。

五台特色民宿 宫爱文 摄
清水新态逐梦飞
清水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时光的车轮也似这清水河浩浩汤汤,勇往直前。清水河畔的时代新人传承着清水精神,致力于家乡的建设。在新时代征程中,历经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展现出全新的面貌。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城市建设、教育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五台县为了改变清水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绿化清水河的河滩沟渠。40年前,河道两岸“有山山长草、有水水白流”,森林覆盖率低,林木绿化率低,如今漫山遍野草木葱茏。
行走于清水河畔,处处可见山峦起伏、青草葳蕤、牛羊成群、沃野千里的田园风光,农人们开着电动车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忙碌景象,宛若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油画。从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清水河两岸,如今已是一派工业与科技并进的现代化城市景象。昔日村落草屋,现已高楼林立,昔日泥泞羊肠道,今朝公路绕岭修。
清澈的河水下面,还铺设了整齐的排污管道,村村通上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无需担着水桶走好几里路,去清水河边挑水,而是一扭水龙头,即可洗菜做饭,浇地灌溉。随着忻阜高速公路的开通,从省城去往清水河沿岸的村庄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结束了孩子们卷起裤腿过河上学的历史。五台山机场的通航,更加缩短了当地人们前往上海、广州、海口等大都市的时间。
令人兴奋的是,雄忻高铁的规划建设,将给清水河沿岸的人们带来又一次发展的机遇,不仅极大满足山区人民去往北京、天津等地的出行需求,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块山清水美的风水宝地将会吸引更多中外人士来此观光旅游,村民们的农副产品、手工艺产品也会随着科技手段而漂洋过海,远销海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水河沿岸的金岗库、石咀、门限石、台城等多个乡镇修建了移民小区,将山区的村民全部进行妥善安置。村民不仅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补贴,生活更加便捷,冬天集中供暖,夏天开着空调电扇,看电视、打电话不再发愁信号不好,每天还能洗上热水澡。晚上广场灯光五光十色,大妈们跳舞,大爷们下棋,孩子们奔跑,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和谐美景。小区周边配备了完善的文化、医疗设施,还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展现出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崭新风貌,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
当地政府坚持“帮移民就业、促其增收,保证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原则,支持多个村镇创办了台蘑酱加工厂、酥油灯加工坊、六道木佛珠加工坊,开发了农家乐,推出各色工艺品,新办了农艺品、中药材、农作物等合作社,将村民们的手工艺品、种植的花椒、玉米、中药材等农作物进行统一包装、销售,有些产品已销往国外。

五台西龙池蓄水电站 宫爱文 摄
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和气候条件,五台县政府招商引资,在清水河沿岸规划建设了多处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亲子娱乐、养老养生、生态农业、房车露营、户外野营、登山徒步等多元化产业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未来将会吸引大批游客来此度假享受休闲生活。景区内泉水潺潺,溪流清澈,瀑布壮观,与周围的原始森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山水画卷,成为五台县又一处旅游胜地。
来观赏清水河景,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的特色小吃。无论进入河岸哪个村庄、哪家店铺,都能吃到一锅热气腾腾的大烩菜、圆乎乎的豆腐丸子,来自高山之巅的台蘑让味觉得到极大满足,软糯香甜的油糕嚼在嘴里,香在心间,尝过一次便会令人永久怀念。夏日农家人在田野里采摘的各种野菜,经水焯、蒜拌后更给人一种纯朴的清欢味道,玉米窝窝、荞面河捞等杂粮主食,营养丰富,利于健康,还是糖尿病人的绝佳选择。乡村振兴硕果累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心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也彰显了清水河哺育下的一代代五台儿女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清水之上、清水之中、清水之下四季如画,充满灵韵。清水河,这条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自然的赐予,更是文化的沉淀,她见证了五台县旧时期的纯朴与勇敢,也见证了新时期的繁荣与昌盛。她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清新与纯净,也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走在清水河畔,如踏在了历史的回音壁上,在这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都如同清水河一般,永远澄澈、永远向前。(徐晓霞 王秋玲)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