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倚太行之巍峨,西临黄河之滔滔。表里山河,风云激荡,这里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坐标。岁月无声走过,在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诗。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这里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的直根系。
悠久的历史留下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仅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一项,这里便上启大唐,穿越宋辽金元,近至明清,成为当之无愧的古建大省,更以现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结构建筑”的断言。
这里是山西,一个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古老省份,一个正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和了解的宝藏之地。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西正奋力守护、挖掘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赓续千年文脉,绽放时代光彩。
文明摇篮 华夏直根
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先生曾表示,山西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往往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跟它的地理优势不可分割。
山西的地形,被称为“表里山河”。这一说法见于《左传》:“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明山西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段。因此,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时,山西都对全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元时,山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元末明初的战乱也不严重,于是山西民众在明初被大举迁往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从此,洪洞大槐树成为一个乡愁符号,永不老去。

繁峙岩山寺 宫爱文 摄
明清时期,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山鼻祖,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探索人类起源的热土。
60多年前,黄河岸边的西侯度村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等,根据古地磁测定为距今180万年。这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更新世初期的人类文化遗存。2020年,法国《人类学》杂志刊登了西侯度遗址最新同位素测年数据为距今约243万年。
在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生活于20万年至2万年前的丁村人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曾生活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
7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此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并获得2005件石制品、28种哺乳动物化石、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等。“这3枚牙齿化石是我国首次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早期智人化石,丁村文化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益人说。
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丁村遗址、许家窑遗址、下川遗址、柿子滩遗址……考古工作者已在山西境内发现旧石器遗址、地点800余处,覆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早中晚三期,证明200万年以来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文脉赓续 生生不息
站立在云冈石窟的佛像前,姚诚惊叹不已:“北魏时期竟有这么高的技艺!”
“80后”姚诚在北京工作,对历史和建筑感兴趣的她于今年3月来到山西,重走“梁林路”。
20世纪30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曾4次来到山西进行古建筑调查。他们首站来到古都大同,走访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留下珍贵的测绘图稿和文字资料。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五台山佛光寺 刘纪森 摄
让姚诚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梁思成一行去云冈石窟时坐着骡车,“艰涩的车行不得不颠簸于一里又一里犬牙交错的倾斜石面上”,而食物更是匮乏,连最简单的食物亦无处可觅。最终,用半打大头钉,换得一些芝麻油和两棵卷心菜。
如今,姚诚从北京坐高铁,只需2个小时便可来到大同,而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早已得到治理,“像一个艺术建筑综合的大花园”。
云冈石窟曾处在煤矿聚集区,运煤车带来的二次扬尘一度给大佛披上了“黑袈裟”。为科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同启动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和云冈大景区建设工程。村庄搬迁、运煤专线改道、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如今的云冈石窟碧水蓝天重现,大佛脱去“黑袈裟”,变得眉清目秀。
而梁、林在对山西的多次考察中,最大的发现莫过于佛光寺。
梁、林从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按图索骥找到此处建筑,尽管“随意一瞥,其极古立辨”,但是,它会早于迄今所知最早的木构建筑吗?在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林徽因发现了关键性的证据:在一根梁底有非常微弱的墨迹,经与大殿前石经幢上的名字相比对,才最终确认,这是一座唐代木构建筑。
梁思成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但加在一起,它们就是独一无二。”
山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有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现存古建筑约2.8万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参与下,唐代南禅寺大殿、北宋晋祠圣母殿、金代崇福寺弥陀殿等在内的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得到修缮保护,周边环境改善,更加延年益寿。
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寻访古建,触摸历史脉络,把文化自信根植心底。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以实际行动守护传统文化。
山西基层文保人才的创新培养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山西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学培养,目前已招生232名。这些学生在校期间要系统学习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专业知识,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直接为事业编制。
2023年,山西的“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项目成为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之一。
相比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行为性、技艺性等特点,特别是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质素,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存续状态良好。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18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居全国前列。
浩瀚的非遗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山西一直在探索。
对与当代生活脱节的非遗,相关部门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平遥纱阁戏人就是一项濒危的国家级非遗。它以传统戏剧为题材,在一个个木阁内摆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但这一传统丧葬文化已近消失。平遥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复制复原、全程录像、文字记载、出书等方式,对平遥纱阁戏人进行了抢救性保护记录。
纱阁戏人虽已失去实用功能,但依旧闪耀着文化光芒,在不经意间拨动有心人的心弦。美术专业出身的“80后”肖旭就被戏人身上的脸谱元素吸引,在平遥古城销售脸谱文创产品,开发脸谱文化研学,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

忻州古城 张存良 摄
越来越多传承人用年轻方式、丰富表达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南大街宏源泰店铺内,最吸引人的除了“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龙年龙元素的推光漆器外,还有首饰、果盒、茶具等实用性创新产品。
“非遗传承关键要融入时代和生活。”宏源泰店铺老板王辉明说,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
以文化人 以文兴业
走进繁峙县憨山景区影音室,一部动漫短片将观众带入岩山寺壁画的世界。
酒馆内,店小二提壶为客人倒酒,窗棂旁两人正在说书,一女子敲着小鼓,一男子打着木板,有男子手举鸟笼进来。街上,一收摊男子夹着货架、头顶罐子匆匆离开,一卜卦算命的盲人在小童牵引下走过街道。一位母亲拉着孩子买饮品,屠夫切肉切得起劲,旁边一商贩摆弄盆中莲花……
中国著名金代岩山寺壁画在科技加持下“活”了起来,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如在眼前。这处宫廷画师创作的青绿山水作品再现了北宋宫廷建筑、市井生活、农业科技等丰富题材,被称为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受多因素制约,原壁画不对外开放,而且颜色变得很淡,但通过动漫形式,人们就可以清晰、生动地了解壁画内容,感受艺术魅力。”繁峙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何宇飞说。
历史文化遗产,饱经沧桑,遍布各地。山西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越来越多文物与观众见面。
省会城市太原目前已有各类博物馆一百余座,“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
而科技与创意的加持,赋予了文化遗产全新生命力。
数字技术弥补了文物天各一方的遗憾,天龙山石窟造像实现久违的“团圆”。在多方努力下,天龙山石窟完成11个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实现了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数字化复原,让观众获得更为完整的文化体验。“在数字展厅,这些端庄典雅、飘逸多姿的石窟造像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对我微笑,感觉特别奇妙。”游客石翠珍说。
数字漫游打破墓葬阻隔,沉浸式欣赏满壁芳华成为可能。站在太原市徐显秀墓封土堆旁,戴上4K VR眼镜,“任意门”便瞬间开启,富丽堂皇的墓室壁画清晰可见,上面绘有200余个彩绘人物、马匹、牛车、神兽,还有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等,1400余年前北齐勋贵的显赫威仪与绮丽奢华的生活场面如在眼前。
“出于恒温恒湿封闭保护需要,观众无法踏足墓内近距离参观壁画,而通过科技手段,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看得懂、感兴趣,并从中汲取滋养。”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
山西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加快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和激励人们开创未来的自信之源。

繁峙岩山寺壁画 冯晓磊 摄
各大古城打造传统文化集聚地,文旅经济频频出圈。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忻州古城,好看、好吃、好玩的文旅活动,使其春节期间游客接待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浑源凉粉、繁峙石头饼、保德油糕、神池月饼、忻州豆腐脑等特色美食汇聚一堂,打铁花、晋北民俗展演、戏曲、相声、舞狮、杂技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这处景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到冬季夜晚,忻州古城就成为“铁花火雨”的世界,观众激动地欣赏打铁花带来的中国式浪漫。52岁的姜全军一手抛出一小勺炽热铁水,一手用板子将圆圆滚滚的铁水击打向空中,一朵朵绚丽的火花在夜空绽放。他带领妻儿、徒弟在忻州古城表演打铁花已有五六年,一晚上能挣4000元。
作为长城文化的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近年来山西加快建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做好“长城+”文章,有力推动长城沿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发展,造福当地群众。如今,大同市天镇县的李二口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阳泉市娘子关村旅游年收入逾千万元,每人每年能分红1500元左右。
继续唱响“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等品牌,打造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开发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古建文化等精品线路……更多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文化珍宝将以新业态、新模式走入大众视野,焕发时代新光彩。(赵东辉 王菲菲 王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