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聚焦>>正文
忻口老街的文化记忆
作者 赵月明
2024年02月26日 10时44分   忻州日报

忻口——见证历史风云

村街,是一个村最直观的形象,也是一个村内涵和底蕴的载体。

所谓“老街”,毕竟有它“老道”的东西,或者有其他村庄无法比拟的丰富内涵。比如,村中街道存续历史的悠久;街道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繁荣发达的街市历史和文化,等等。

忻口,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村寨,正是包含了这些特点和元素,是历史上的文化名镇、商贸中心、通衢官道、商品集散地,同时,还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随着过往通商的日渐增多和战乱的频繁发生,逐步成为扼咽喉、连南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晋北锁钥”。

凭险据守、倚山面水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这里的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忻口一代就有人类活动。据今约二千七百年前,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大兴土木,修筑了“鹅城”城堡,形成了坚固的村寨,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基础。秦汉时期,为抵御胡人的不断南下侵扰,朝廷在这里加固城垣和城防,村街变为“官道”,通商要过关卡。老街的重要地位显著提升。

如今人们或多或少能够体会出忻口老街“古”的风韵,并且为它的“风韵长存”而由衷赞叹!

其实,翻阅《左传》《史记》,都会清晰地看到,忻口老街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光耀千秋的“店铺精神”和“商旅文化”。或者,我们从一首小诗中,也能依稀识得它的一个侧面——

忻口老街,穿越千年红尘,沐浴万象风云,见证世俗变迁,承载人类文明。

它像一根无形的绳,把一个个历史的片断,串结成色彩斑斓的乾坤……

1907年,美国摄影师史密斯慕名而至,他用镜头留下了一组极其珍贵的照片。其中,长长的车马商旅车队及背景中的城垣、矮房等老街景象,不知勾起多少炎黄子孙的乡愁和记忆。

受到这些照片的感动,笔者决意再到老街游走几圈,试图寻找照片中的那些蛛丝马迹,体会当年的风土人情。

忻口战役遗址

当时的老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店挨店,门对门,十里长街,字号闪烁,夜不打烊,灯火如昼,人声鼎沸,旌旗招展,车水马龙,市若星河,宛如一幅熙攘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坐地商贾主要经营干货、染坊、纸炮、当铺、面铺、赁铺、油盐酱醋、五金百货、日用杂品、饮食服务、畜禽交易等。游走商人从南方贩运商品销往北方,主要经营粮食、铁器、瓷器、布匹、茶叶、丝绸、木材、煤炭等。由于忻口在车马住宿、验货通关、代办税事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选择从忻口老街北出,将商品运往丰镇、萨县、包头、归绥、集宁、呼市、新疆、外蒙古、俄罗斯等地。那时候,商队车轮转动声回响在老街上空,清脆悦耳的驼铃声驱散了老街的宁静。贪玩的孩童闻铃追风望尘,温情的少女则以驼队为景留下永世倩影。这道道亮丽风景,永远定格在老街人的记忆之中。

忻口商人靠自创的“店铺精神”立本,凭“街市文化”繁荣,打造成了庞大的商业集群街市和商品集散之地。南来北往的商旅团队,源源不断地把各种商品运至忻口老街,再从忻口老街越关过卡输往各地。受此辐射带动,忻口农商经济一度繁荣。

探寻老街繁荣的根本,“忻商精神”会告诉你究竟。

所谓“忻商精神”,就是忻口商人在经营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所形成的“兴商、健商、稳商”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特质。忻口商人认为,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其根本是“诚信”;而无论“坐贾”还是“游商”,其根本是“逐利”。把儒家学说引入商业经营领域,在儒学指导下开展经营业务,在商业经营中践行儒学精神。简言之,就是把儒学核心的“诚信”,与商家之根本“追逐利润”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经过实践的不断验证、充实、提炼,使之成为指导行业的思想文化精髓。这就是忻商的“店铺精神”和“街市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反映到现实经营中,就展现出忻口商人的职业品质和过人智慧。即商事活动中所秉持的诚实守信、货真价实、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经营之道;轻财尚义、义利并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取向;与人为善、和衷共济、杜绝欺霸、遵守法规的治店精神;品德第一、业务精湛、优者提升的用人理念。这些“经营之道”在当时,不仅是支撑“老街经济”的法宝,而且,对“县商”乃至“晋商”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和促进作用。及至今日,对现代商业仍不失借鉴和指导意义。

如果说,“街市文化”和“店铺精神”奠定了忻口老街的繁荣,那么,清代“厘金局”的设置,可谓为老街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清咸丰年间,官府在忻口老街中心地带高高竖起一面旗帜,上书“奉旨抽厘”的字样,这就是“厘金局”。也叫“官站”或“税厅子”,说白了就是“税卡子”,专门管理从忻口老街过往商品的课税工作。

那时候,朝廷财政空虚,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为了增收维稳,清政府在长达五百多里的商旅要道上,设立了大同、忻口两个“厘金局”,对过往商品一律查验征税,方可放行贸易。为了维护税收秩序,忻口的驻守官兵,武装把守关口,严防未税偷税。忻口商号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主动承揽税款代征代扣业务,既维护官府利益,以赢得庇护,又能获得手续费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在搞活本地经济上又增添了新的筹码。

当时,贩运商品的车队、驼队,只要经过忻口老街,都能就地代办税事。游商们一般在住店或吃饭时委托店家办税,饭吃完了税票也办好了,既快捷又方便,省时省力省心,免去许多麻烦。这就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踏上忻口老街,从而促进了忻口老街的再度繁荣。面对大好形势,忻口商人不忘店规店训,严格规范行为举止,乘势将“店铺精神”和“街市文化”发扬光大。凡过往商购货、住宿一律优惠,遇有手头银两紧张可赊销欠账,待下次来时归还。同时,还竭力帮助他们解决旅途中的一切困难,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老街的温暖。这些朴素理念和凡人善举,给外商留下了良好印象,也给老街增添了更加绚丽的光彩。

1939年,随着北同蒲铁路的开通和忻口火车站的运营,“货物中转”在忻口再度升温。货场建设、火车装卸、物资转运,成为村民致富的途径。特别是老街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煤炭物资集散地”。来自周边及“忻、定、原”三县的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如同赶集一样人欢马叫、摩肩接踵,为古老的街市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随之,老街邮电事业也进入鼎盛时期。由过去的“跑马邮驿”“民宅邮屋”,发展到“官办邮差”,使忻口老街有了固定的“邮点”。铁路客货中转条件的具备,加速了老街邮电事业的发展,“忻口邮电所”应运而生。书信往来、包裹寄取、报刊订阅、款项汇兑、邮政咨询等全面项目服务,“绿色邮路”从忻口老街延伸到四面八方,进一步提升了老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其实,忻口邮电所旧址原来是老街上的一座古庙。庙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院苍松翠柏四季盎然,香气缭绕,香客如云。高约五丈九尺六的两根花岗石旗杆耸立在庙前两侧,为老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带来戏曲、歌舞、民间杂技和商品交易的繁荣,为老街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老街经济的盛衰,与忻口险要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正所谓,南北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激活和繁荣了老街经济;而“兵家必争之地”带来的战火,又使老街经济濒临崩溃。故其重要的商业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忻口》诗中可见一斑——

忻口孤城在,横当晋上游。

上包宁武戍,河绕秀容楼。

设伏宜天险,防边及早秋。

太原此门户,诸将莫轻裘。

1937年,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忻口战役”。国共两军与日军均投入巨大兵力,对忻口要塞进行争夺,形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拉锯战”。日寇多次进攻屡遭失败,阵前“三换主帅”,死伤三万以上,但始终未攻克忻口阵地。中国军人拼死杀敌,人民群众奋勇支前。忻口阵地激烈浩荡、血流成河。老街成为抗战的街、支前的街、光荣的街、鲜血染红的街……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

随着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永恒不变的只有老街,像一道刚强的脊梁承载曾经的繁荣与战火,又像一条飘忽的长绢包容乡愁和乡音。

忻口大地风光旖旎美如画卷。西面馥香山松涛滚滚,东面滹沱河流水潺潺,村北灵山、馥香山组成的环形山系,历来为忻口天然屏障。令人称奇的是,绵延山系鬼斧神工地“凿”出一个缺口。从此,滹沱河、北云中河、北同蒲铁路、108国道、二广高速、原太高速等,均由北向南“穿口”而过,并以放射状形态向南延展而去,给忻口大地镌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壮丽图景。

与之地理走向相匹配,忻口村形成南北狭长带状分布的鲜明特征。是来自“山”与“河”的无端挤压,使村子不得不向南向北无限拓展,从而形成只有一条老街纵贯南北,东西宽约六百米,南北长约四公里的特殊村庄。

村貌的奇特,老街的狭长,隘口的险要,底蕴的深厚,都显示了这里的非同凡响。

徜徉于忻口老街,抬头西望,映入眼帘的是沉浸在绿荫中的古刹和雄踞于山巅的烽火土台。从老街边上竖立的“忻口战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四通石碑,到苍凉寂寞的一排排抗战窑洞,再到“誓以血肉筑长城”的抗战纪念墙,到处回荡着当年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不时闪现出可歌可泣的激烈壮举。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