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聚焦>>正文
五台山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上)
2022年04月27日 09时00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和普陀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位居首位,有中国佛教“首府”之称。五台山是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道场,文殊和普贤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菩萨,而文殊居于上首。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这样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供奉四大菩萨,亦称四大道场,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佛教首府:造化钟神秀

五台山拥有独特的地质资源和地理环境。五台山位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横跨山西、河北2省,近邻北京、内蒙古,方圆500余里,行政管辖面积达436平方千米。五台山大约形成于25亿年前,山体高大夷平,拥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最高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屋脊”,也是太行山脉最高峰。最低的南台锦绣峰,海拔也达2486米。中台亦名翠岩峰,西台又名挂月峰,东台美曰望海峰,而五台中间称为台怀,即五台之怀抱,也就是五台山寺庙聚集区。五台山5个台顶上皆有寺庙,还有五台以外的台外寺,历史上五台山寺庙建筑群非常庞大。由于五台山气候高寒湿润,还有“万年冰”一块,所以又名“清凉山”。

五台山特殊的地质条件,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动植物种类。计有维管束植物97种、354属、595种,自然植被分布垂直变化,是亚洲大陆东部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植被生态景区,其山顶的亚高山草甸景观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景观极为相似,是华北山地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类型。

五台山的药用植物十分丰富,中草药种类达300余种。观赏花卉植物458种、125属。饲用植物74种。另外,五台山还有大型真菌71种,五台山蘑菇相当有名。

五台山的野生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昆虫11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就有豹、石貂、麝、扫雪、青羊、豹猫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金雕、勺鸡、大鵟、隼科、雕鸮等。

五台山实际上也是一个地质和动植物资源公园,拥有丰富的矿产、林草、冰雪及水资源,避暑胜地更是名不虚传。正是因为五台山号称清凉山,到达五台山的佛教徒感觉它与佛祖向往的“雪山”相似,更为奇异的是,佛教徒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认为五台就像佛菩萨头上的螺髻一样,台怀镇的菩萨顶恰似印度佛祖出家修行的灵鹫山一样,于是在此建立“大孚灵鹫寺”,由此种下了佛教深深扎根五台山的机缘。综上所言,地质与地形环境造就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最初根基。

二、清凉世界:佛缘结五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后来在西域诸邦国中传播,并开始影响和传入中国。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成为历史上的“凿空”之旅,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派使臣蔡愔(读音yīn)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2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佛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明帝为此专门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才算正式传入我国。

五台山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极其重要性,所以造就了它在宗教政治上的特殊性。五台山雄踞雁代,坐北俯南。环基周围,逶迤五百余里,奇峰叠嶂,寺庙林立,钟灵毓秀,景色宜人。加之夏无炎暑,气候凉爽,奇花异草,赏心悦目。同时,五台山巍峨壮丽,气势磅礴,北陵紫塞(雁门关),南拥中原,盘踞四关之中,遏万里之烟尘,为大国之屏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处在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屏藩着北方边疆的内环,也维系着蒙藏人民的团结。因此,历史地形成了显密两宗共同修行的格局,五台山上青、黄二庙杂处,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同发展,因而更显示出其神圣性。其极盛时,成为汉、满、蒙、藏、土等各民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与功效,在北方地区民族团结与融合问题上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那么,五台山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由此,它就自然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的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写着“敕建”二字。从北魏孝文帝在山上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驾幸五台山。如唐太宗、武则天、明太祖等,虽没有位莅,仍有敕赐名额、御制诗文等。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更是从未间断过。达官显贵、名人雅士,纷纷效尤之状,更是不胜枚举。因此,礼赞五台山的碑文、诗歌、游记、文章、题刻等,如汗牛充栋,形成了雄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正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文殊道场:智慧五台山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化中著名的文殊道场,其文殊信仰的形成与弘传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最终与五台山佛教文化融为一个整体。文殊信仰与五台山联系在一起,其纽带是“清凉山”,这与《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关系密切。《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一说:“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观,不可具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该经所说之“雪山”被后世演化为“清凉山”。这样五台山就成了文殊道场。

最早关于五台山与文殊关系的载述可能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会赜所撰《清凉山略传》一卷,但已散佚!现存最早将五台山视为文殊应化道场的著作是唐麟德元年(664)道宣所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云:“文殊师利与五台山仙人往清凉山说法,故此山极寒,不生树木,所有松林森于下谷。山南号清凉峰,山下有清凉府,古今遗基见在不灭。”卷二又曰:“有五高台,上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亦立清凉府……中台最高,去并州四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魏文帝宏所立也。”道宣通过会赜把“雪山”由“其山极寒”附会成“清凉山”,成功地把文殊师利在“雪山”演说法、点化五百仙人的场景移植到了五台山,从此为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打通了最后的关节点,畅通了道路。

道宣在所撰的《续高僧传》卷二十曰:“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具蒙示教。”所谓“华严经清凉山”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菩萨住处品》所言:“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华严经》在五台山的广泛传播,也证明五台山已成为文殊道场。

四、圣境五台:归来不看庙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长达两千年之久,而文化资源的积累已到了极其丰富的地步。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五台山佛教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唐代五台山佛教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又是一个繁荣时期。“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历史上就有了“清凉胜境”“佛国”“福地”和“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等一系列美誉。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冠于三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之首。北齐时,五台山寺庙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847-859),可查到有名者64座。唐朝最鼎盛时达到360余座。宋嘉祐年间(1056-1063),著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碑刻载有90座,分4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庙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104座,其中台内寺庙68座,台外寺庙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禅林),其中包括青庙3座(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菩萨顶、罗睺寺)。1956年普查,发现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20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台内寺庙42座,台外寺庙150余座。菩萨灵迹有金刚窟、玉华池、秘魔岩、焚仙山等数十处。所以,历史上流传有“五台归来不看庙”的谚语,说明五台山寺庙多,且时间久、规格高、品种全、样式新。真的是“游观之士,四海云驰;栖寂之流,千岩星布;明王圣主,代为兴福之场;列宰名臣,屡有思真之咏。”

在五台山寺庙群中,保存着11个朝代的菩萨像146000余尊。梵、日、汉、藏、蒙、满6种文字的经书54500册。8个朝代的壁画2380平方米,石雕1629幅,石碑1368通,联匾146块,梵钟78口,石幢47个,宝塔150余座,汉藏乐器3045件,牌楼23座,石狮147个,悬塑487平方米,传说故事200余个,古今诗歌1500余首,灵迹100余处。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佛教音乐、舞蹈、武术等。

五台山荣膺“中国佛教的缩影”“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中国佛教音乐活化石”“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等美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王志超)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