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褐马鸡,分布在芦芽山的珍稀物种
2025年08月05日 09时1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褐马鸡,雉科、马鸡属鸟类,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褐马鸡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褐马鸡命名为“山西省省鸟”。“美遐圻之伟鸟,生太行之岩阻。体贞刚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辅。戴毛角之双立,扬玄黄之劲羽。”曹植的《鹖赋》尽展褐马鸡的风姿。

宁武芦芽山的褐马鸡,是当地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褐马鸡对生存环境十分挑剔,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尤其喜欢林间空地或林缘草地。晚上栖息于松树或桦树上,每日活动的多数时间均用于觅食,活动场所和栖息地较为固定。天亮下树后,常沿固定路线,成不整齐的纵队向觅食地进发。褐马鸡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沙浴时,通常选择向阳避风的缓坡,且土质疏松、含沙量大的地方,利用外界环境调节体内温度,以达到清洁身体羽毛污物和体外寄生虫、隐蔽休息消除疲劳的目的。

褐马鸡主要以乔木、灌木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动物。其主要食物为沙棘、龙胆、野蒜、柴胡、黄刺玫、野豌豆、蒲公英、堇菜、野苜蓿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栖息前。中午多在林下灌丛中休息或沙浴,也有在树上伏枝休息的。通常成松散的集群觅食,边走边用嘴在地上刨食或啄食,偶尔跳跃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浆果或昆虫,或上到树的低枝上啄食。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禽经》中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曹植也曾写道:“鹖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明末张自烈撰的《正字通》中曰:“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云:“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可见在时人心中,褐马鸡是骁勇善战的象征,也因此古代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清代将褐马鸡的尾羽改为蓝翎和花翎,蓝翎纯为鹖羽,品级较低者戴之;花翎则外部为鹖羽,内部为孔雀羽,高级官员戴之,并以翎眼多少来区别官员职位高低。

历史上褐马鸡曾在我国广泛分布,范围可能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甚至长江以南,而主要分布于华北广大地区,分布区大而连续,与当时的人类生活有诸多联系,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变迁,褐马鸡逐渐成为濒危动物,主要原因是居民过度猎捕、栖息地被破坏、人类经济生活影响。近年来,我省褐马鸡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展栖息地保护、科学研究、救护繁育和迁地保护尝试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褐马鸡生存环境得到了

有效改善,分布的县域和自然保护区数量均有所增加,种群数量实现了稳步增长。此外,褐马鸡的栖息地特征也有所变化,不仅在高海拔区域的华北落叶松、云杉林中有分布,在大面积的油松林区也适宜其栖息。调查显示,目前山西省褐马鸡分布区的总面积达到1.19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宜褐马鸡栖息的森林面积约5500平方公里,褐马鸡数量平均为1.9万只左右,涉及8市45个县(区)。

宁武芦芽山景区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为褐马鸡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景区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工作,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确保褐马鸡栖息地的生态完整性。还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为褐马鸡等珍稀物种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初春时节,芦芽山中大量褐马鸡成群出门“走亲访友”,它们个个身姿矫健,活力满满,为景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前来游玩的游客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刘强)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