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笳十八拍》(局部)
西汉时,出使西域和匈奴的两位著名使者张骞和苏武均曾受困于匈奴地十余年:匈奴让张骞娶妻生子,“然骞持汉节不失”;苏武在北海(今贝加尔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张骞和苏武持节出使,所持之“节”为何物?《周礼》有“掌节”之官,东汉郑玄注曰,“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使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也就是说,节是一种象征天子之命的凭证,所谓持节出使,也正是“使节”一词的由来。“节”又是什么样子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正义》解释说:“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唐代颜师古注曰:“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另据唐李贤注《汉官仪》说:“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
原来,所持之节的正式名称叫“旄节”,是类似于杖的棍状物。汉代的旄节,乃是由柄长八尺的竹子制成,在节的上端,用旄牛尾编成三重流苏,此所谓“取象竹节”。受节之人只要持有了这个节,即肩负了帝王的使命,“卧起操持”,须臾不可离身。据《后汉书》载,东汉时期,太傅马日磾奉使山东,却被夺走所持之节,因失节屈辱,自恨呕血而毙。
通过出土和存世的一些图像,我们可以一窥汉代旄节之真容。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中的壁画砖上绘有一持节使者;山东嘉祥武氏祠一组画像中,描绘了汉使持节拜见王陵之母的场景,手中所持之节正是旄三重,只是看起来柄长不到八尺。至于“旄节之制”,汉代与先秦当是有别的,将旄牛尾编成三重流苏的制节之法始于汉,《事物纪原》载:“汉人有持节,乃古旄也。然则节自周始,而旄节则起于汉也。”这种持节使的形象,在南宋人所绘《胡笳十八拍》和《迎銮图》等表现外交题材的画作中,仍有清晰体现,可见这种持节出使的制度在古代一直延续。
据《三国志》载,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曾任命多位假节都督。黄初三年(222年),又始置持节都督于地方州郡,代皇帝统领诸州军事,兼任地方行政长官。据唐代杜佑的《通典》介绍:“魏晋为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在魏的基础上,晋朝的官品序列又进一步发展:诸持节都督,与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和开国县侯伯子男爵均为第二品,仅次于第一品中的公、诸位从公和开国郡公、县公。晋以后的持节又分三级——使持节、持节和假节,并享有不同的等级和权限。《宋书》云:“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所谓“假节”,“假”即“借”,意思就是持节的使臣持有皇帝所赐予的节。“假节钺”中的“钺”是象征皇权的斧钺,代表皇帝的出征。“假节”和“假节钺”,均意味着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甚至拥有生杀大权。
唐高祖李渊在建国之初,“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加号持节”,总管则加使持节,虽然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不过已有名无实,如唐《通典》所云“后加号为使持节诸军事,而实无节,但颁铜鱼符而已”。在魏晋持节都督的基础之上,唐代的节度使逐渐发展成为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节度”一词乃出自《史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东汉班固的《白虎通论》亦云:“君臣有节度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
唐睿宗景云年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这是“节度使”作为正式职衔首次出现。所谓节度使,《旧唐书》曰:“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至德已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威权被削弱,地方势力扩大,纷纷成为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所谓“五代十国”,其政权无不从唐末的节度使僭越而来。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鉴于节度使割据一方的教训,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制度逐渐被架空,往往有名无实,成为加官的荣誉职务而已。元朝彻底废除节度使制度。(谈晟广 姚丹)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