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肖斌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典籍《穆天子传》中写“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1935年在河南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铜鉴,和1965年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都有赛龙舟的图案。
一直以来,赛龙舟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俗话说,“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里的“南”遍及长江以南。民俗活动总是与本区域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山川河流,故而赋予了龙舟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吴国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越国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湖北的秭归和荆州,自然是为了纪念屈原;广东、福建一带,则源于对龙的祭祀活动和驱瘟辟邪的原始保健文化;云贵高原地区的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喜欢通过赛龙舟,纪念各自的英雄。
随着社会发展,龙舟的“龙”逐渐消退了“神性”,成为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的象征。鼓声起,龙舟发,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传达着一个共同的朴素愿望:期盼未来的美好生活。崇尚集体协作的龙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聚集在共同的文化轨道。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从诞生那天起,流传或者淘汰这两种命运就摆在眼前。而能生机勃勃流传下来的文化,一定是得到了民众的认可。龙舟文化,正是一个传承着的、拥有无限生命力的民间文化。
1984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把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成立,一时间,各地相继成立专业的、业余的龙舟队伍。香港回归五周年时,在维多利亚湾举办了盛大的国际龙舟赛;我国台湾的端午节也十分隆重,往往提前一周就开启各种庆祝活动,基隆河上的龙舟竞渡更是年年举办。
龙舟也正在“划出亚洲,走向世界”: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21年8月3日,东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首个决赛日,三条龙舟在比赛间隙亮相海之森水上竞技场,这是龙舟作为表演项目首次被列入奥运会。
历代诗人们不吝笔墨,记录下了百舸争流的盛景:唐代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云“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唐代储光羲的《观竞渡》写“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宋人黄公绍有词曰“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宋代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一》诗云“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当条条龙舟在江上争相进发,中华民族也从不畏惧风浪,在乘风破浪中驶向未来。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