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中医、西医,中西医合作博弈与文化随想(之二)
2024年11月26日 08时4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西医,通常指“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顾名思义,西医起源于西方欧美国家。业内专家说,人们常常把西医与现代医学画上等号,这是不严谨的。本文所指的西方医学,主要是以近代医学为主体的西方医学。

一、近代西方医学发展轨迹回眸

关于古代西方医学的起源,据多家医学资料称,西方国家医学的源头应是古希腊。古希腊医学基于元素和体液理论,即一切皆由“空气、水、土和火”四种元素组合而成。这与中医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平衡十分类似,治疗方法也以草药和巫术居多。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比利时医学家安德烈·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标志着西方医学科学新征程的开始。

17-18世纪西方医学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英国生理学家、医生哈维通过实验、量度的应用,从发现血液循环为标志,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对人体结构的科学认识阶段。随后显微镜、温度计的发明,细胞的发现,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18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莫干尼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理开辟了道路。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创新性地发明了牛痘法,‌从而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上述内容参见2012年6月3日新华网、2020年2月21日《团结报》、2001年第3期《中华医史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从19世纪开始,临床诊断叩诊法的推广、听诊器的发明,许多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开始应用。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促进了人体生理学、细胞病理学外科学的迅速发展。也就是说,16-19世纪奠定了近代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石。

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外科医生引入了苯酚,在手术区域喷洒以进行灭菌。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开辟并创立了经典免疫学。19世纪末期,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在内科处置和外科方法中获得运用。合成阿司匹林制造成功,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此期间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相继产生。英国南丁格尔1860年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1895年,发现了X射线,发明了心电图仪和脑电图仪等。临床教学、‌预防医学等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重要进步,‌并发明了全身麻醉,为很多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述内容参阅2012年2月23日《光明日报》载《方兴未艾的殖民医学史研究》和2017年7月31日《西方医疗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29日)称,“19世纪是西方现代医学诞生的时代。随着病理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和细菌学的接连出现,科学为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增长,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19世纪末,医学被定义为以现代实验科学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的新科学医学,实验室医学的扩张加剧了医学向专业化和商业化深入的实用主义趋势。”(《西方医学史书写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是单项医学成就,有好多项目获诺贝尔奖。1900年发现了人类血液的不同型号,即ABO血型系统,揭开了输血史上全新的一页;50年代超声波扫描技术的引入,获得比X光更为准确的成像效果。断层显像技术(CT),可以查出普通X线检查技术查不出的病变;1921年发现了胰岛素,成为糖尿病的重要救命药物。1944年发明了青霉素和链霉素,肺结核、白喉、肺炎、梅毒和破伤风等无法缓解的疾病突然之间不再是不治之症。20世纪另一个重大成果是1953年DNA结构的发现,为多种疾病提供警报。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开创了器官移植时代,之后器官移植成为常规疗法。1978年英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诞生,为千万个家庭带来欢乐,从此“人类可以是自己的上帝”。(参见1999年12月6日《光明日报》载《二十世纪医学成就》、2017年7月31日 人民网《医学社会史研究中的医学因素》、2023年学苑出版社韩启德著《20世纪现代医学进展》等)

二、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简要回顾

关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记载,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张大庆说:“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澳门设立的西式医院和麻风病院,是近代西医传入中国的开端。明末西方解剖生理知识的传入,主要局限在士大夫阶层。”(2021年3月6日科学网《北大教授回顾:中国现代医学的建立与发展》)也就是说,从明末到晚清,揭开了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序幕。

客观上看,一方面,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中华文明史紧紧相依;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闭关自守,所以明清时期传教士利玛窦等,在华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医学等知识时,市场并不是很顺畅。

2013年2月20日《文汇报》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皇帝生病,经御医诊治,高热不退。朝廷遍访名医,张皇榜后,和尚道士、各路神仙都没医好。这时两位从法国远道而来的传教士应征说可以治病。当时西医发明了一种特效药——金鸡纳霜(奎宁),朝廷自然信不过。4个大臣自告奋勇亲自尝过,还找来一些患疟疾的病人服用,果然康复。康熙这才服下金鸡纳霜,没过多久,果然好了,龙颜大悦,赏赐传教士一处豪宅,允许他们在京传教,并将金鸡纳霜称为“圣药”。

《新民晚报》(2018年6月1日)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等网站介绍:1834年,一个叫伯驾的美国传教医师到达广州,开办了第一家近代医院,后更名为博济医院。1839年,他接待过一个特殊的病人——正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病历卡编号6565。来人自称是林则徐弟弟,据伯驾回忆,此人身材、相貌与林则徐一模一样。伯驾不知来者是不是林则徐本人,只好将疝气带奉上。据说,疝气带送给林则徐后,他的身体状况好转,还为伯驾送去水果表示感谢。

1879年李鸿章的夫人患病,遍访天津名医,请来17个医生,都不见效。后美国驻津副领事建议李鸿章请西医诊治,遂请来当地一个英国医生,经西医常见的方法治疗,李夫人转危为安。(2023年6月23日《河北日报》)

这些例证说明,西医传入中国初期及其疗效,首先由官方认可开始。

这一时期西医外科治疗技术的传入,对国人认识西医产生了重要影响。医生用一个小手术刀,把眼睑拨开,滴上眼药水,炎症消退,就能让患者重见光明,吸引了很多患者前来就诊。之后一些诊疗设备如体温计、注射器、听诊器、显微镜、X射线机等陆续传到中国。(参阅《中国医学通史》一书中《西医的传入和成长》、2005年3月1日《光明日报》载《晚清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

国门被迫打开以后,从沿海通商口岸到内陆,北京、汉口、济南、福州等城市出现了多所教会共同开办的医学院校。1893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了北洋医学堂,附设于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总医院,是政府出资兴建的第一所独立医学堂。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颁布《大学令》,北京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是第一所国立医学专门学院。此外,还有省立、私立的医学院,外国教会最著名的院校有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参阅2005年3月1日《光明日报》载《晚清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2021年9月19日人民资讯载《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协和建筑之美》;2023年8月6日环球大观园载《你知道西医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吗?》)

1893年7月《镜海丛报》“本澳新闻”载,1892年孙中山曾在澳门开设医馆行医,当时也算小有名气。中国近现代学医出身的鲁迅,赴日学西医时目标很明确,是为了救国大业。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已经决定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实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足见在当时那种环境中,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宏大气度依然可见。

在此期间,西方教会继续从民间入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消毒学、临床诊断学等大规模输入中国,外科手术突破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题,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光明日报》(2005年3月1日)题为《晚清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中称:“教会医疗事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西医事业,它与其他因素一同影响了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

不过,西医能被中国老百姓普遍接受,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上教案风波、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等,民族矛盾加剧。尤其吸食鸦片和滥用吗啡被国人列为亡国灭种的恶行,初始对西医的尊重荡然无存,大家依然不愿意求西医诊疗。

三、当代西方医学发展趋势概览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医学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医疗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世纪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医疗科学技术如虎添翼,互联网诊疗、线上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再加上基因编辑、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干细胞治疗等新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西方医学向更细分化的微观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遗憾的是,当代西方医学诊疗技术从宏观到微观到再微观,即从身体外部系统到人体内部系统,再到器官和组织,甚至到细胞和分子等领域,正在步入一个以个体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时期。这种“一路狂奔”的趋向看上去似乎只是为了治病而治病,为了医学而医学,而无暇顾及健康这个同样重要的方向。中国人文专家许嘉璐先生认为:“西方科技走到21世纪初竟面临着‘一往而不知返’的尴尬:医学需要在医学与人文科学的‘纠缠’中找到一条新路。”(2017年9月21日《光明日报》载《医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

于是,人们开始担忧,如此沿着一边是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疾病泥潭,旧病未了又致新病。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体自身抗击和修复疾病的“武装”力量,进而陷入完全依赖医疗和医药——这显然不是医疗的初衷,即重视和强调患者的自我康复——“自治自愈”。而站在患者的角度,只有等到发病或疾病复发时,才能显现医学的威力和强项,很是无奈。(参阅2019年9月6日百川健康学《西方医学竟是如此嬗变而发达的》)

据业界分析统计,到203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超过20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递增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未来西方医疗市场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与需求的高速增长。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专家黄开斌说:及至21世纪,西方医学由于分科太细,并未向远离疾病对生理与精神折磨的方向发展,仅只停留在与疾病抗争的路上,弱化了整体系统性。(参阅2017年10月29日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院《医与患关系断代史》)

探究原因背后的原因,这一现象似乎与资本张口赚钱吞钱的胃口不无关系。而人类只有摆脱对医学和医药的依赖或依从,进而自我掌控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主权,才能有真正的健康可言。

回首世界医疗科学和人类健康前行的脚步,西方医学筚路蓝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至今仍有很多人砥砺前行不断攀越新的高峰而广受赞誉。关于如何破解从只见病症到全力为健康这个世界性难题,从因果关系看,显然需要从因的方面调整指向做起,即首先打破谋取利润这个僵局,转而立足从实现医疗宗旨和患者身心健康做起——先破局,才可能开新局。(李旭丰)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