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4年9月13日,国家中医药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除人口小县外,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
其实,关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些牵动着医学界和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话题,自明清以来,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先人们一代代为此潜心探索,及至今天仍有无数人甘愿默默奉献,甚至终其一生……
中医,我国传统医学之前世与今生
中医,顾名思义中国传统医学之简称。
关于中医的特点,2016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样讲:“第一,重视整体”;“第二,注重‘平’与‘和’”;“第三,强调个体化”;“第四,突出‘治未病’”;“第五,使用简便”。
创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先人们,尽管当时条件简陋,大家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医疗体系——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经验,达到了防病治病的效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一、关于中医历史渊源及其文化记忆
产生于远古社会的中国传统医学,至少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有关诊断和医疗的各种典籍中,黄帝、神农氏和伏羲氏三位伟大部落首领,被尊称为“医中三神”。
2024年9月9日《解放日报》一篇文章谈道:中国古代医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因内容以“黄帝提问,岐伯回答”,所以又被称为“岐黄之术”。书中深入探究了人类生命的运行机理,探索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疾病治疗和“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解决了人们日常的养生、治病等各种难题。”(题目《为什么中医又叫岐黄之术》)
另一部流传深广的专著《神农本草经》,同样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医药学专著。《淮南子》所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体现了古人药食同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内外)平衡、五行学说、调和致中等观念,根据这种理论形成辩证治疗的传统医药观念。
之后历代产生了多位著名医药名家。如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撰写的医学专著《难经》,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东汉末年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所著的《中藏经》,治疗手段有中药、针灸、拔火罐等;被世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所写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编写的《伤寒论》《脉经》两大巨著,和撰写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皇甫谧;东晋被称为炼丹家、医学家,著有《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的葛洪;唐代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孙思邈;宋代以《小儿药证直诀》名著传世,被尊称为“儿科鼻祖”的太医钱乙,撰写《洗冤集录》被誉为世界最早法医学专著的宋慈;明代被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撰写了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誉为“药圣”的李时珍……列朝列代搜集、整理、出版的医学名著,可谓源远流长汗牛充栋。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等观念。诸如病因、病机、预防、养生、脏象、经络、诊法、精气学说、辨证论治等。据说,一个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想从整体上掌握中医理论,需要一生的投入。
1954年10月26日,中央文委党组在《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成立中医研究院,整理出版中医书籍。该院成为医学界全国性学术团体。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发表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要求务必“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3年7月14日新华社报道,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藏·养生卷》中称:“我国现存中医药古籍有一万余种,这些古籍文献,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价值、思想智慧和生命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跨越千年、传承至今的有力见证,更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不竭源泉。”
二、中医与《易经》之文化渊源和社会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古医《易》同源,学中医的人不懂《易经》,很难成为一名大医。《易经》由中华民族最早的先祖之一伏羲氏所创。孙思邈曾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从太极图上看,中医即中间的S曲线,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与《易经》的深厚渊源可见一斑。
《易经》本身讲究天人感应,重视天地人与象数间的关系,并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方式多以辨证论治等整体观念为主要特点。
《易经》中有些卦辞爻辞确实与医药有关。如无妄卦“爻辞”九五云:“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意思是说,有点小毛病,切勿用药去治疗,它自己会战胜疾病而“有喜”。
凤凰网(2023年6月25日)称:“中医最主要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比如太极图以两个直观符号解释阴阳,阴阳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个自然现象)的整合,五行是阴阳的细分,然后由五行分出八卦。而中医正是借助象数整体思维方式,认为“气”是中医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把握和观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象”,这个“象”首先分为阴阳,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及病理现象,比如以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基本属性,来解构心、肝、肾、脾、肺等脏腑的关系和功能,然后以此关注身心变化的规律,足见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血脉相承。学界认为,读中医学博士比起其他专业在时间上只有更长而决不会短。
有人说中医以阴阳五行、五爻四象诊病,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调和阴阳了事。其实,单就这“阴、阳”两个字,内涵究竟有多大,说透很难——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需要知识;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需要智慧。
三、中医中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记忆与影响
2014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各有特色,为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但也应看到,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程与西方近现代医学迥然不同,它紧紧围绕病证诊治和解决患者实际问题这个中心,并借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建立了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体液学说、气质学说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题目《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环球时报》(2017年5月26日)一篇文章称:“‘望闻问切’能探查病情,几味草药能化作良药,数根银针能消除病痛……中国传统的中医医学在不少外国人眼中是很‘玄’的一件事……随着越来越多中医师在美国行医,中医市场的规模也在美国不断扩大。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美国人接受过中医作为补充和替代疗法。”(题目《美国人对中医药认可度高》)
新华网(2021年6月27日)报道,巴西一家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设立的培训机构的董事长说:“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已经在巴西具有较高认可度,针灸和耳针治疗还被纳入巴西国家医保。”据统计,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
同样是新华社(2023年7月6日)报道说:“2000多年前,中医药已开始沿着古丝绸之路在沿线国家交流推广,成为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内容。如今,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交流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21年11月1日)称:“中国医学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国家的部分医院均选择性设有针灸、推拿、中医科室或疼痛门诊。”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年10月21日)转发一则新闻时说:“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李旭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