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载彦作品
冬去春来,梅花在冰中孕蕾,雪中绽放,传递春天的讯息。元代有诗《道梅之气节》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中国人自古就对梅有着深厚情感,梅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原产植物,遍及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象征着高洁、坚毅的品格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梅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既可观花又可食果。说到梅,很容易想到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有一段关于梅的描述:“幽人花伴,梅实专房。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际,最古。另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绿蕚更胜,红梅差俗。”
在中国美术史上,从唐朝到五代,梅或是作为人物画的衬景,或与花草禽鸟杂处,直至宋代才逐渐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彼时的诗词中,到处都是梅花的芬芳和气骨。若要选择一种最能体现宋人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的草木,可能非梅花莫属。百花之中,梅花并不以艳丽取胜,但其色彩却颇为齐全,又有“先天下而春”的吉祥寓意,因而成为宋代宫廷画匠展现着色技艺的最佳对象。
近日,偶然欣赏到史载彦先生的梅花作品,甚为喜欢。先生的画作无不灵动脱俗、形神兼备,还有一种朝气蓬勃的风韵,引人入胜。历代名家画梅佳作不可胜数,史载彦深谙传统之技法,并吸收现代的表现手法,形成墨色淋漓、行笔生动的画梅艺术。更为可贵的是,作品把奋进的时代融入了画风,用畅快笔墨表现出自豪、激荡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史载彦作品
史载彦的梅花作品多为“墨梅”,有明显的宋人风格。据史家考证,最早用水墨创作梅画的应是北宋僧人释仲仁。释仲仁,号华光,南宋书画家赵孟頫曾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因而释仲仁也被誉为“墨梅始祖”,其所撰《华光梅谱》成为首部较为系统的画梅专著。释仲仁后,汤正仲、徐渭、陈录、陈继儒等在墨梅技法上造诣颇深,使水墨梅艺渐成青出于蓝之势。
史载彦画梅着力书其孤、姿、色、香之意,他笔下的梅花阳刚雄健、浑厚古朴、宁静安谧、清雅悦目。作品注重线条变化,墨色交融,色泽互补。在保证整体效果同时,参以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可见肌理之丰富。细品之,一株梅花,纹理相杂,风情万种,悦目畅神。梅花在他的笔下有了生命力,有了内心世界的独白。
史载彦画梅有艺术感染力,除造型生动,用色得法,肌理丰富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用笔得骨法之妙。观其画,老干细枝,或以中锋书写,或以侧锋书写,或一拓而下,或戛然而止,或粗如指,或细如丝,离披点画,挥洒自如,各种笔触如筋似骨交织成象。老干转折顿挫,颇有篆隶之意,新枝曲屈,暗合行草之法。由于以书入画,故其画有文化之品位,具高雅之气息。
元代出现了墨梅艺术的另一座高峰——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王冕自题于《墨梅图》中的咏梅诗,道出了他的水墨情趣。王冕所画墨梅的独创性在于“以胭脂作没骨体”,即在水墨间用朱色点梅,从而营造艳而不俗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史载彦的梅花作品中亦有体现。
作为“四君子”之首,梅花不仅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朵之一,也是历代文人雅士最为钟爱的艺术形象之一。从古至今,除画梅之外,咏梅、赋梅、舞梅之作更是不绝于时、经久不衰,但不论以何种形式呈现,梅韵都是不可须臾离的观赏之道。(梁生智)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