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历史上保德县的建置沿革
2024年08月28日 09时18分   忻州日报


保德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边缘地带,东界大山与岢岚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府谷相望,南与吕梁兴县毗连,北与河曲接壤,素有“晋西门户、秦晋要冲”之称。

“保德”这一行政区划名称,开始出现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是由定羌军更名保德军而来,定羌军行政区划则是在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从当时岚州行政区划分出来的。“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关于“保德”一名由来,现在最为普遍的解释出自《左传》。鲁哀公七年(前488年),鲁国权臣季康子想入侵和鲁国比邻且同为姬姓的小国邾国,召集大夫们商议,子服景伯说:“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

定羌军是从哪里分出来的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保德县乡土志》载:“宋淳化四年分岚州地于此置定羌军,以朝散大夫上骑都尉知军事,兼设同知判官……为此地建城设官之始,属河东路。景德元年改名保德军。钦宗时割以与金。”宋代行政区划实行路、州府军监和县三级制,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诏令中,首次出现了“州府军监”等事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正式将全国分为十五个路,“军”这一行政区被赋予了“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和“地理不广,人户至简”的行政地位。

宋淳化四年(993年),为进一步加强西北边防,朝廷在黄河东岸火山军和岚州合河县的中间地带建立了定羌军,治所在今保德县东关镇,后又于咸平四年(1001年)置沙谷津和大堡津。定羌军垒与府州城隔黄河相望,可以有效阻隔夏州李氏、府州折氏、麟州杨氏和丰州王氏这些党项族政权和辽国的联系。又因这些政权同为羌族后裔建立,所以将新建立的军垒命名为“定羌军”,平定、安定羌族的意思,反映了宋代初期中央政权对于西北边疆羌族的不信任以及宋太宗试图利用武力征服外族的思想,从而给宋朝的西北边防留下了隐患,造成连年战乱,兵疲民困。

定羌军何时改为保德军

1990年版《保德县志》载:“宋淳化四年(993年)从岚州分出,置定羌军(同下州)。建城设官,属河东路。景德元年(1004年)改为保德军,景德四年(1007年)改保德州。”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南下入侵宋境,宋真宗亲征,双方在澶州展开会战,互有胜负,经过议和,最后缔结盟誓: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在当时又称“澶渊郡”,故历史上把这个盟誓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实现了宋朝与周边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景,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之间再无大的战争,两国边境地区人民互通往来,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在澶渊之盟缔结后的第四天,宋就将宋辽边境的军名进行了更改。《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甲辰,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保德军就是在这次更改军名中出现的,相比较其余七个名称,“保德”一名因含有大宋年号景德的“德”字而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保德州到保德县的发展

清初沿袭明代卫所制度,晋北长城一带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山西旱灾严重,新上任的山西巡抚诺岷上报朝廷进行改革,将太原府辖区缩小,在晋西北新设一府四县,并相应裁撤原卫所官员,配备新府县官员,加强了行政管理职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雍正年间将原属太原府直管的保德州独立升为直隶州,辖河曲县、兴县,这是保德行政建置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化。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保德改州为县,1940年1月保德全县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实行行政村制,将全县划分为五个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德县归忻州市管辖。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历史上的保德似乎总是风尘仆仆。但如今,保德早已拂去风尘,成为绽放在黄河岸畔的耀眼明珠。近年来,保德县抢抓建设忻州“西部门户”的契机,谋划出更加壮丽的发展定位,综合能源基地、物流集散中心、现代产业新城、幸福宜居家园,“改革创新、全面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黄河环带”“西楼晚照”“天桥雪浪”,这些美景深深烙印在保德人心中。千百年来,热爱家乡的情怀不仅使无数保德人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滋养,也让保德县城拥有了独特的文化精神。(陈秉荣)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