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请君为我倾耳听

——盛唐诗人的音乐生活
2024年08月09日 08时36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国产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高适的回忆贯穿起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的人生经历,展现出盛唐诗人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其实,唐代不仅是诗的国度,也是音乐的国度,诗歌与音乐交相辉映。当时,无论是在宫廷禁苑,还是在歌场酒肆,都能看到人们忘情歌唱诗人新作的场景。


李太白醉酒图 苏六朋

长安的诗、乐、舞

《长安三万里》表现的天宝时期是唐诗传唱的黄金时代。李清照《词论》云:“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唐人芮挺章所编《国秀集》,选开元、天宝年间诗作二百余首,选取标准即为“可被管弦者”。在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主要通过歌唱流传,名曰“歌诗”。明人谢榛云:“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文学家胡震亨亦言:“谱之乐者,自有大乐、郊庙之乐章,梨园、教坊所歌之绝句、所变之长短填词,以及琴操、琵琶、筝笛、胡笳、拍弹等曲,其体不一。”

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在长安、洛阳设置教坊,由宫廷派教坊使管理,教习乐舞、歌诗、散乐等。长安设左、右教坊,右教坊在光宅坊,以歌诗传唱为主,有“唐代第一女高音”许和子;左教坊在延政坊,以舞蹈演习为主,有擅长表演《踏谣娘》的张四娘。据唐人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开元末年许和子被选入教坊,在一个璧月澄照的秋夜,于宫中楼台高歌一曲,“喉啭一声,响传九陌”。“神笛手”李谟吹笛为其伴奏,结果到了歌曲结尾部分,许和子的高音居然超越了笛子所能达到的音域,一曲终了,笛子被吹裂了。

后来,唐玄宗又创建了集创作、表演、教学于一体的宫廷音乐机构——梨园,地址选在长安禁苑和宜春北院,由唐玄宗亲自教习太常乐工表演“丝竹之戏”,“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这批梨园弟子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当时著名音乐人如李龟年、许和子、雷海青、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均为梨园弟子。

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载,李白在长安任翰林待诏时,一日宫中牡丹绽放,唐玄宗与杨贵妃前往赏花,找来李龟年等人奏乐歌唱。但玄宗看了歌单,觉得都是些过气的旧曲子,配不上眼前的名花美女,就让李龟年赶快去找李白填新词。当时李白宿醉未醒,趁着酒力秉笔赋词,当场写就三首《清平调》歌颂杨贵妃的美貌。待李龟年唱完,杨贵妃很高兴,还亲自领唱了这三首歌。唐玄宗也吹着玉笛伴奏,由此奠定了李白在盛唐诗坛“一哥”的重要地位。李白创作乐府诗的事情被收入《旧唐书》:“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这段关于李白的佳话,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安三万里》中,一位舞姬为李白献上柘枝舞,李白边敲击羯鼓,边出口成章:“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縠扬哀音。”柘枝舞是西域流行的乐舞,在唐兴福寺残碑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能看到表演柘枝舞的场景。唐代还出现了专擅此舞的柘枝妓,白居易曾为此赋诗一首:“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清平调图 苏六朋

“旗亭画壁”论高下

《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在岐王宅里见到一位歌伎唱李白的诗作《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相比于李白的放浪不羁,边塞诗人高适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切的艺术风格,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歌场酒肆中,表现边塞风情的苍凉之作似乎更受欢迎,而高适、王昌龄和王之涣则是个中高手,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讲述了关于三人的故事——“旗亭画壁”。

冬日的一天,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正在饮酒小憩,旁边有歌伎唱歌助兴,三人约定“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第一位歌伎先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接着一位歌伎唱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随后第三位歌伎又唱了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两人颇有些自得。

王之涣见势不妙,先调侃了一番歌者的审美趣味,随后指着其中气质最不凡的一位说:“等会如果她不唱我的诗,我就愿赌服输,她要是唱了我的作品,那你们不但输了,还要拜我为师。”最后这位歌伎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听罢开怀大笑,歌伎前去问询,方知刚才所唱的歌诗原来正是这三位诗人的手笔,于是感慨了一番缘分难得,与诗人们把酒尽欢而散。

唐代乐舞在安史之乱后日渐式微,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观赏了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英姿飒爽的《剑器舞》。杜甫回忆起幼年时,曾特地从巩县赶到郾城,目睹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遂满怀深情地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这首诗成了唐代乐舞诗歌中最负盛名的诗篇:“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草圣”张旭在多次观看了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后,将舞姿融入书法艺术,使自己的草书水平突飞猛进。

《长安三万里》中,在岐王举办的宴会上,高适、杜甫、李龟年三人相遇,由此揭开了名诗《江南逢李龟年》诞生的序幕:“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也伴着这“落花时节”日渐随风而逝,永远珍藏在传唱至今的歌诗之中。(黄敏学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