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这些奥运项目古代中国也有
2024年07月30日 08时4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钱塘江弄潮

巴黎奥运会已经开幕,世界再次进入奥运时刻,各项精彩赛事轮番上演。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奥运会,但类似足球、曲棍球、高尔夫、跳水等运动,早已进入古人日常生活。

黄帝发明蹴鞠——足球

足球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蹴鞠”,又名“蹋鞠”,“蹴”“蹋”意为踢,“鞠”即球,连在一起便是踢球之意。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的军事训练项目,西汉刘向《别录》有言,“蹴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通过踢球锻炼士兵腿部力量。考古学家推测,黄帝时期的足球极有可能是石球。黄河流域山西、陕西、河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很多磨制光滑的石球,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黄帝军队踢石球的推测。


(元)钱 选 《宋太祖蹴鞠图》

后来,鞠演变成用动物皮毛缝制、中间填充毛发的皮球,方便人们踢动,蹴鞠运动也开始从军营走向民间。据《西京杂记》载,刘邦父亲刘太公自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西汉建立后父以子贵成为太上皇,搬进九重深宫的他整日闷闷不乐,刘邦就在皇宫附近建了一座新丰城,让父亲当年的好友在城中陪其斗鸡、蹴鞠,颐养天年。

到了唐代,鞠的制作技术得到改良,球壳从两片皮合成改为八片坚皮缝制,形状更圆,球体更轻,可以踢得更高更远,王维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之语。蹴鞠由此摆脱了军事训练色彩,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唐代还有女子蹴鞠,不求踢进球门,而以踢出花样为能事,俗称“白打”。

两宋时期,鞠从八片坚皮缝制发展成十二片香皮砌成,且“不漏线角”,重量“正重十二两”,外形“硬凑十分圆”。工艺的改进推动了球技的发展,出现了高俅、柳三复等凭借高超球技获得官位的蹴鞠高手。

唐代打马球的陶俑

唐代发明步打球——曲棍球

步打球是中国古代一种将马球与蹴鞠结合起来的球类项目,类似现代曲棍球。唐代马球盛行,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的《打球图》中,二十余名队员骑着奔马,手执球杖,争抢击球,生动描摹了马球运动的场景。

唐代皇帝也经常亲自下场打球,与民同乐。据《封氏闻见记》,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吐蕃派使臣迎娶金城公主,中宗请使臣观看马球比赛。使臣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要求派吐蕃选手与唐朝队员比赛。中宗事前没有准备,仓促之间只得让数名禁军将士上马应战,结果被有备而来、球技娴熟的吐蕃队员打得落花流水,几场下来“吐蕃皆胜”。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见状,自告奋勇要求上场。中宗遂让李隆基与虢王李邕、长宁公主驸马杨慎交、安乐公主驸马武延秀四人组队与吐蕃比赛。虽是以四敌十,但李隆基等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大败吐蕃,一展大唐国威。

随着马球的盛行,唐人结合马球的球杖和蹴鞠的队形,同时杂糅二者运动规则,发明出步打球,即下马徒步持杖打球,亦称“步打”。彼时宫女们经常在寒食节为皇帝表演步打球,诗云“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首先打进第一球即“得头筹”的队员,要向皇帝跪拜报捷,然后继续比赛。

宋人亦喜好步打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则马打,大有规制礼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练者为上”,李之仪亦有诗云“万腔腰鼓打梁州,舞罢还催步打毬。更借缠头三百万,阿奴要彻第三筹”,可见当时步打球运动之盛。

水上运动:弄潮——游泳,水秋千——跳水

原始社会渔猎时期,华夏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上山打猎,下水捕鱼,在与水的长期接触中逐渐学会了游泳。《诗经》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为过深河要乘舟坐船,过浅水游泳即可。“游”是浮游,“泳”则是潜泳,说明当时人们已具备潜泳技能。

《晏子春秋》中介绍齐国勇士古冶子的潜泳技艺高超,能“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有蛙人潜入水中战斗的场景,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极似现代自由泳泳姿。

能在大江大河中搏击风浪的游泳好手,被人们尊称为“弄潮儿”。唐人李益曾作闺怨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南宋钱塘江弄潮是一大盛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的潮水中,数百名弄潮儿“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辛弃疾夸他们“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潘阆更是赞叹“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除了游泳这类常规水上运动,中国古代还有独具特色的跳水项目,如宋代的“水秋千”运动。《东京梦华录》记载,“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当秋千摆动到几乎与顶架横木齐平时,表演者从秋千上凌空起跳,在空中完成翻筋斗等花样动作后直插入水,“谓之水秋千”,类似今天的花样跳水。选手跳水时,“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表演水秋千时,宫女们都会登上高楼,卷起珠帘,遥望观赏。宋人王珪的《宫词》云:“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轮却小龙船。”

捶丸:极似高尔夫,还配球童

捶丸由步打球发展而来,但其更讲究技巧,并不追求身体对抗。古有《丸经》一书,详细讲述了捶丸运动的场地要求、比赛规则、器具使用技巧等,可谓当时人们竞技捶丸的实操手册。不论是比赛规则,还是球杖规格、人员配置,捶丸都与西方的高尔夫运动极其相似。

捶丸比赛前,要在场地上挖出球穴,称为“窝”,边上插有彩色旗帜作为标志。选手上场后,用球杖击打硬木球,将其送入窝中为胜。计算输赢则以杆数为准,“初棒赢二棒,二棒赢三棒,三棒赢四棒是也”,用最少挥杆次数将球打进窝中者赢得比赛。

根据《丸经》介绍,捶丸比赛场地“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参赛者要结合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球杖,如正棒、倒棒、撺棒、扑棒等。不同球杖可打出不同力度、方向,一般站立打远球用扑棒,蹲下打近距离的球则用撺棒。

由于捶丸使用球杖较多,人们还专门制作了盛放球杖的器具。据《丸经》载,“扑棒”置于“草囊”中,“撺棒”放于“提篮”里。大户人家还会让仆人专门跟随自己打球,专职负责携带球杖,这也与高尔夫球童的工作很是相似。

木射:酷似保龄球,寓教于乐

尽管至今仍未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保龄球曾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作为示范表演项目出现。在中国古代,有一项运动名为“木射”,又称“十五柱戏”,是一种用手抛球的运动,与现在的保龄球十分相似。唐人陆秉有《木射图》,记载了木射的比赛规则,可惜早已失传。幸好宋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对《木射图》进行了简单记录,让我们能一窥当年木射玩法。

据《郡斋读书志》载,木射一般在室内专用场地进行。场地一端放置十五个筒形木柱,每个木柱上各写一字。其中十个用红笔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个用黑笔写上“慢、傲、佞、贪、滥”。木柱排列参差错落,中间间隙较小。比赛选手在场地另一端用力抛出木球,击倒木柱。击倒红字木柱者胜,击倒黑字木柱者败。倘若选手都击倒红字木柱,则以击中木柱个数多者为胜。

木柱上的字与当时社会公序良俗密不可分,“仁者胜,滥者负”的规则可见催人向善的良苦用心。木射将礼仪与技艺、体育与道德融为一体,寓教于乐的比赛规则设计,无疑是古代中国运动项目的重要文化底色。(吴 鹏)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