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大同城外桑干河与御河交汇处,有一大片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这片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名叫“落阵营”的村庄,它本是一个普通村落,却因一个家族——吕氏而显得有些不同。
吕家大院位于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落阵营村,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仍保存有房舍百余间。虽历经多年风雨,但高大的门楼、精美的门楣装饰、别出心裁的砖雕照壁等,仍展现出其建筑格调与品位,是我省民居大院中不可多见的精品。

吕家大院的故事
相传三百多年前,将领吕天平带着一队兵马隐居在落阵营村谋生,秉承“耕读传家”“笃志诗书”的家训,用“以书换蔬”“以书换粮”“以书育人”的方式扎下根,购置荒地种植作物,还修建了吕祖阁、观音阁(俗称奶奶庙和双观庙)。吕天平爱写联,传下来的楹联有——“人有欲如禾需肥无则萎纵则枯,民按律乃苗遵序春种忧秋获乐”“防欲如挽逆水舟歇力倒流,力善似缘无枝树住脚下坠”。此外,他还喜欢种树,并总结了三句口诀:“坟边李树活不长,吕门杨树拴马桩,村南桑柏长成王。”
吕家大院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历史发展内涵和发展外延的统一性。吕祖阁阁洞高且深,二层壁画内容多与劝学有关,如“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头悬梁锥刺股”“张良求书”等。每幅画中皆配诗一首,以芭蕉叶和彩云间隔。“张良求书”的题诗为:“纳履张良王佐才,帝师学问由谦来。一手推翻秦楚业,一手又把汉基开。”吕家大院曾遭水灾,后来所盖院墙外面是砖、内包土坯,节约下的银两捐给村民修房建屋。当年的山洪导致除村东北面地势较高的地方外,其余全部被淹,房倒屋塌,村民们经常得到吕氏家族的支援和救济。
吕氏家族发展脉络
农耕和手工业阶段。从1644年到1820年,五代吕氏族人把流域沙地改造成了千亩良田,在那里种植作物,养殖牲畜,尤其第四代的吕庆,还带领家人发展驴毛加工、榨油、熬胶等产业。农忙时,吕家大院总要拉出牛、驴拴在门前,供村民无偿使用,故村里流传一句俗语:“民用畜力不发愁,庆字巷里有驴牛。”
从教、从政阶段。传到第六代,吕瑭创办私塾任教近三十年,后担任清末协办大学士。《山西通志》载:“吕瑭,大同人,昆阳州知州。”《民国志初稿》载:“(吕瑭)授刑部主事,云南昆阳州知州,石膏井盐提举,云南乙亥、癸酉、壬申、丁丑等科同考官,特任河南大府之一,诰授三品,封中议大夫。”吕瑭在云南为官,思乡心切,经常派役员到客栈寻找会哼唱塞上“耍孩儿腔”的商贾到衙门叙谈乡愁。
为官、经商、学医阶段。第七代即吕瑭的儿子吕生春于咸丰年间科举登第,他在天津任县令时,经李鸿章上奏,慈禧特赐殊荣,准许其在主厅门前,用斜砖铺起一块略高于院面的地方,文武官员或庶民百姓到此地都要跪拜,这块斜砖至今仍保存完整。吕氏的后代,不论当官、经商和行医,从不欺压村民百姓。吕生春带领族人传承第六代吕宝、吕艾的家业,并发展到北京、天津、上海。他们在天津开的商号称为“庆字号”,深得当地百姓好评。

吕氏后人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对主建筑群进行大规模修建。大院位于村中的庆字巷,各院落互相串通,前有门厅,中间有过道厅,后为正厅,结构严谨,布局大方。门楼前有下马石、上马石、旗杆立座、鼓石等,门额上“进士”“贡士”“名医”的牌匾也不少。院内的照壁均为砖雕,内容丰富,构图巧妙,工艺细腻,线条流畅,“喜报三元图”“桃园三结义”“鹤鹿同春”等,传达出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庆字巷背后有一处高门大院,是吕瑭之兄吕宝的儿子吕生江、吕生汉从医所在地,当时村民亲切地称他们是“悬壶济世、妙手回春吕郎中”。
(二)
吕家大院建筑
影壁。影壁分上、中、下三部分。上有仿木椽檐,单坡瓦顶,正中设横脊一道,两端置麒麟兽,额头设砖雕斗拱。影壁额头上的仿木斗拱有吉祥动物和花卉图案。
壁画。以山水和人物画为主。其中“樵夫图”意境深远,画中重峦叠嶂,松柏苍翠,樵夫凝望,山雀惊飞,似可听到悦耳鸟鸣和潺潺水声。
鼓石。主院门厅前为“莲子图”,所雕女子双目传神,手托莲子坐于莲叶之上。周边还雕有“二十四孝图”,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墓碑。村北和村东南有两座墓碑,其中一座清同治年间的是祭奠族人吕维礼的。

照壁。照壁上分别书“碧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祯祥早已兆三元”“古壁清情美,轻松白鹤栖”“桃杏花开正日长,红莲不觉依池苍”“黄花别我无多久,一枝寒梅又放香”。
石刻楹联。楹联位于村东南,内容为“三台朝案迎官禄,四水会堂聚宝珍”。
大院文化传承
吕家大院近代直系代表人物之一是第九代的吕明诰,1916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代表人物之二吕润,出生于1928年,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人们按照吕家四支分别居住的方位,将他们称为“西吕”“中吕”“东吕”“南吕”。西吕、中吕文化水平高,后代多从事教育、医疗行业;东吕是世代久居的村民,他们多以开荒为生;南吕是西吕的重要劳动力,后因获得读书的机会,出了一批读书人。
中吕的吕和云家,第二代有水字旁润、溪、池、沛四位;第三代是钟字系四位;第四代是周字系;第五代是振字系,以振恒、振民、振时、振贵为代表人物;第六代有吕安、吕先、吕官、吕美、吕红、吕永、吕凌、吕力等二十多位;第七代有三十多位。第十代的代表人物有从军的吕学良、吕学敏,从医的吕学斌、吕凌等。

据家谱记载,东吕第一代是明末的吕山河,第二代吕云,第三代吕维富,第四代吕兴,第五代吕掌云,第六代吕庆阳、吕朝阳和吕中阳,第七代吕有忠、吕福忠。他们代代皆是博学强记,以开垦荒地、种植瓜果谋生,并凭借勤劳与智慧,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优质作物。第八代有吕日周、吕日亮、吕志强、吕元周等。其中代表人物是吕日周,曾被评为“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和谐中国十大影响力人物”“国防教育先进人物”。第九代有吕欣、吕佳、吕品、吕冬、吕丹妮,第十代有吕天戈、吕伊可、吕一迪。
南吕因没有土地,族人多选择当长工或参军。第一代吕进福、吕进喜生于清乾隆末年。吕进福年轻时考中乡试武举,因其妻久病没有赴任,一生为农,闲时教登门求艺的青年习武,很受村民尊敬。第二代吕麟、吕禄。第三代吕仁义、吕存义。第四代吕浮、吕满、吕滨、吕忍。第五代吕玉银、吕玉金、吕玉明、吕玉财、吕玉宝。第六代吕殿、吕选、吕爱。第七代吕颖东、吕颖建、吕颖超、吕颖斌、吕晓燕、吕晓红、吕生茂、吕兴茂、吕林茂、吕生花、吕丽花、吕国花、吕建生、吕丽、吕蓉、吕萌、吕建国、吕建、吕建华、吕建伟、吕芳。
(三)
吕家大院文化延伸
就整个村子而言,吕家大院文化已扩展延伸到了张、范等多家姓氏。
张氏家族可追溯至五百多年前的明成祖朱棣时期,具体细分成“东张们家”和“西张们家”。“西张们家”无房少地,大部分住宅位于村庄四周,多是土墙围起来的窑洞。村民们长期从事河滩垦殖活动,为后代积累了许多经验。西吕的第五代吕春生有时送给他们一些银两。

说起范家,据现存碑文记载,其家族前五代人跟着吕氏发展农业、牧业,掌握了技术,为第六代范贵、范良、范启等人从事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各族各姓人才辈出
除了张姓和范姓,还有宫、仝、柴、任、孔、吴、宫、郝、庞、刘、薛等30多家姓氏,均与吕家大院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为落阵营村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俗语云:“周家堡凭砖,砖窑靠租;落阵营凭官,当官靠书;利仁皂凭滩,滩地靠猪。”这句俚语形象描绘了落阵营村浓厚的读书风气。村民爱书如命、读书成瘾。据不完全统计,落阵营村历年读研者近200名,大学毕业生近2000名。
落阵营村西牌楼上有两副楹联——“东潜闯王营西向延安宝塔灯人物辈出故事新,无私无畏无怨无悔苦闯三关显精神;北来驼队铃南吹恒顶松涛声御水桑干浪花喷,有泣有诉有怒有歌谁人听懂落阵营”“新星书苑光大改革精神,吕家大院传承廉政文化”,展示出吕家大院的文化精神。
2006年,山西省政府授予落阵营村“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6年,落阵营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村西的吕家大院正在修缮中,而村东吕家后人捐出的祖院已被开发成书院,隶属大同市总工会。(吕日周)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