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五台山》杂志创刊50年座谈会发言(摘编)
2024年05月12日 10时32分   忻州日报

王国伟

李东平

宁志刚

徐茂斌

张二棍

杨 遥

张卫平

鲁顺民

周所同

段崇轩

郭新民

□郭新民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诗人

从十六七岁开始,最初拜读的文学刊物就是《五台山》杂志。由阅读《五台山》,从而迷上《五台山》,它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是我成为作家诗人的敲门砖与奠基石,是我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平台。岁日荏苒,五十年奋斗不息,今天的《五台山》杂志在全国地市级文学期刊中享有良好口碑,并占有重要地位,走出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可谓是成绩斐然。

衷心希望《五台山》杂志能继续发挥好“服务、培养、引领”的文学功能,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出精品,出人才”的创作理念,挖掘发现更多优秀作品和创作人才,精心编辑,服务人民,在文艺作品中弘扬时代精神,树立主流价值观,打造更多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提升刊物影响力,增强刊物辐射效应,昂首阔步在文学道路上扬帆远航。

我深深知道《五台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马丁·路德·金说:“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我在《五台山》发表过的一首诗中说:昨天的太阳已经逝去,明天的太阳更加辉煌。” 以此,送给50华诞的《五台山》,衷心祝福今天的《五台山》不辱使命,行稳致远!

□段崇轩

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

《五台山》杂志创刊50年,确实是一件值得纪念的文学、文化大事。在此我表示真诚祝贺与敬意。

我是1982年在杨茂林老师的“鼓动”下,从山西大学中文系调回忻州地区文联,在《五台山》杂志(当时叫《春潮》)做编辑。时值新时期文学前期,忻州文学以及山西文学,同全国文学一样,文学人才成批涌现,文学创作蓬蓬勃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回顾上世纪80年代的文联,深感那是一个人才济济、精兵强将聚集的美好“大家庭”。我一方面努力做好编辑工作,一方面积极投身文学写作。我的文学写作可以说是从忻州文联起步的,当时的领导、同事、朋友,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指教。我对他们是深为感激、永记不忘的。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市场化的时代,文学面对着新的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忻州文学继往开来,不断探索,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其中《五台山》的工作功不可没。人生易老天难老,我们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文学依然年轻,杂志依然年轻。真诚地期望忻州文学后继有人,事业兴盛!

□周所同

诗人、《诗刊》原编辑

很高兴能赶上《五台山》杂志创刊50年纪念活动,见到了新老朋友,有点恍如隔世之感。突然想起我曾写下的一首古体诗,正好用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一叶翻霜两鬓秋/三生有梦逐东流/幸逢诗事写蓝调/不问青山问白头。半个世纪就这么过去了,蓦然回首,感慨多多,不知从哪儿说起才好。

我是1975年8月份从山西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忻州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工作的。当时的文化局长郭开科是一位老革命,在同川一带打过游击,资历很老;创作组长是杨茂林,副组长是朱建华,组员是搞戏剧的武承仁,搞音乐的王滨,搞文学的是田昌安和我。我的工作是编辑当时的一本内部刊物《春潮》,这就是《五台山》杂志的前身。1978年地区文联成立,杨茂林带上我们到了文联。《五台山》杂志不仅对全国公开发行,也对国外发行。当时,这本刊物还是有影响的,也是历经半个世纪,全国地、市级刊物经过整改、压缩、甚至停刊等,一直保留下来的公开发行的为数不多的月刊。

我有幸在这本刊物工作了近14年,我的前辈如杨茂林、张启明、陈巨锁、李文田,都先后是我文学路上的引路人和领导,我的同事田昌安、张玉良、段崇轩等,也都是我志趣相投的文朋诗友和同事。这本刊物和这些办刊的领导和同事,伴随着我度过了生命中最年轻的时光,也是看着我、扶持着我走上了编辑之路、文学创作之路。这14年,《五台山》杂志当编辑的经历,是永生难忘的,是我留在老家的根,是我学习创作、编辑工作的源头,也是我经常回首和怀念的难忘经历,用一句俗语概括,是我最初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想向喜欢我或不喜欢我的人道一声谢谢!谢谢今生有幸遇见你们,我是一个毛病多优点少但尚有良知的人,知道受人一点好,就不忘十分感恩。此外,借这个机会,我想向我的文学路上第一个领路人——杨茂林老师表示歉意,他的突然离世,也没能送他最后一程,至今也没有留下一些纪念文字,但他的名字,对我的关怀、帮助,他对忻州文学事业的贡献,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值得铭记。

□鲁顺民

山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欣悉《五台山》杂志创刊50年。抬头想一想,杂志创刊应该是1975年。

那个时候每一个县都在办文化盛会。陈巨锁先生说他在1975年经常到河曲,我见过他的一幅画,画的是秦晋相望的那一段黄河风景,一侧长城逶迤,为晋;一侧河岸平阔,为秦,延绥边的烽墩隐约可见。画作确实是河曲真实风景的描摹。想一想,小时候确实见过陈先生他们,到我们学校来指导学生们画画。

陈先生他们频繁下乡,难免会带去一些东西,无疑是那个年代的一股清风。真正知道《五台山》是1978年,当时《五台山》叫《春潮》。那时候我读初中,可以跟同学到县文化馆去看书,其中就有《春潮》。《春潮》《汾水》是同学们争相阅读的杂志。随着时代变迁,《春潮》更名《五台山》,《汾水》变成《山西文学》。刊物变迁,我们也走进另外一个时代。

大学毕业,回乡当高中教员。1985年,我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接连发了几篇。毕业教书,把写小说就放在一边了。1988年,县里叫我去开会,是《五台山》杂志下来组稿,记得是杨茂林老师带队,李文田老师、彭图老师,还有田昌安、刘引娣老师,一扑溜七八个人。我才是第一次见到在《五台山》杂志上出现的这些真正文化人。当时跟大家很生疏,也不多言。李文田老师和彭图老师听到我的情况之后,很热情,鼓励我重新拿起笔来写东西,谈得多,谈得深。这种交流还从来没有过,对于刚刚毕业,且处于迷茫状态中的年轻人触动就很大了。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文学的感觉估计也很难呼唤回来。后来我在《五台山》杂志发表过一些小说和散文,参加《五台山》杂志举办的笔会。我还记得从管涔山下来回到忻州,要去看望同学,从彭图老师家里借来那辆自行车,两个轱辘直拧麻花。

想说什么呢?想说的是,我从《五台山》杂志的编辑老师那里受到的感染和学到的东西,那就是编辑对年轻写作者的鼓励,对一个作家成长的重要性。如果不是《五台山》杂志的召唤,我可能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我做《山西文学》编辑,也没有什么经验,很快能入手看稿编稿,其实就是看样学样,学李文田先生在理论上提升自己,学彭图先生勤奋笔耕,学杨茂林先生对后学者的勖勉,还有田昌安先生跟年轻作者平等相待。《山西文学》对扶持年轻作家不遗余力,且成为其重要特色,受到全国关注,其实就是复制和发扬当年老师们对我的关怀与扶持。没有什么秘诀。

我一直视《五台山》为家,为故里,那里有温暖,更有乡愁。五十载风霜雪雨,与时代相伴走到今天,知天命,更成熟,尚可为,任重道远。

□张卫平

山西文学院院长

我和《五台山》的缘分比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五台山》杂志还叫《春潮》的时候,我就和刊物有了亲密的接触,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歌,只是凭着一份对文学的热爱开始了最初的文学探索,把那些现在想起来根本不是什么小说的作品投给了当时的《春潮》编辑部,一次次把希望投出去,又一次次把失意收回来。直至《春潮》改为《五台山》的时候,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一个小小的回报,一篇名叫《柳叶的歌》的小说发表在当年的刊物上,此后一系列的小说《唢呐王》《二宝老人》《邮票》《麻五》等等陆续刊发出来。时间长了我才知道,欣赏这些小说并把这些小说一一刊发出来的人,就是后来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彭图老师。彭图老师不仅在《五台山》发,还把一些优秀小说推介给当时的《改革报》,现在为《忻州日报》的副刊专栏发。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一生最幸运的就是能遇到一位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编辑老师。现在回想起来,我后来之所以能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坚持不懈地把写作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都离不开四十多年前来自彭图老师、来自《五台山》杂志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励!

当年我和彭图老师并不认识,多年以后我去忻州拜访他的时候,我才知道当年彭图老师是从废纸篓里发现了这些还很稚嫩还很肤浅的小说。后来我也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编辑、作家,他们都在我成长路上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但回望来时的路,我永远都不能忘记四十年前那段感恩岁月。2006年机缘巧合我调到了省作协文学院,文学院就是负责作家培养工作的,我在工作的时候常常会用当年《五台山》杂志发现和培养我的精神,去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文学才俊。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台山》走过了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也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才俊,为忻州、为山西、为全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于人生来说,五十正是壮年,对于刊物来说,五十正是生机勃发的年纪。

祝愿《五台山》的明天更美好!

□杨 遥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五台山》五十岁了,如果说刊物是一棵树,作品和作者就是树的年轮,一篇篇精品力作和一个个优秀作者使《五台山》在众多地市级刊物中成为健康、阳光的一棵大树。

写作二十多年,我发表了一些作品,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发表在《五台山》杂志上。那时《五台山》主编是彭图老师。《五台山》给代县作者发表了一个专辑,专辑中既有县领导,又有文学前辈,彭图老师把我的小说发在头条。作为一个从未正式发表过作品的文学青年,既诚惶诚恐又惊喜。

2008年,我借调到忻州市某单位,家还在代县,借住在彭图老师的办公室。每天早出晚归,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情。其间《五台山》办公室搬到了长征西街,我也随着进行了迁移。因为两地生活,手头拮据。有一日见到彭图老师,他说:“杨遥,把你在别处发表的小说给《五台山》,让大家学习学习,也给你挣点稿费,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杨茂林老师那时已经退休多年,走路腿脚不便。他是“山药蛋派”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忻州文学的领军人物,我久已高山仰止,但作为一个借调人员,自卑的心理让我不敢去亲近杨老师。没想到有一天,在市委大院门口碰到杨老师,他说:“杨遥我读过你的小说,写得真是不赖,我给你写篇评论。”说完不久,杨老师果然拿来他手写的评论,情真意切、言之有物,老一辈作家对后生晚辈的提携之情跃然纸上,顿时让我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

曹利军老师是我的“难友”。那时我们一起写材料,通宵达旦加班是家常便饭。曹老师爱喝酒,尤其爱喝竹叶青,每次加班喝点酒,我们便忘记了写材料的苦,谈起喜欢的作家,谈起某篇作品中的细节,我在无边的黑暗中,瞬间看到一缕文学的光。曹老师经常鼓励我,让我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

庆梅长我几岁,当时还没到《五台山》当编辑,但作为文友,我们有机会就聊几句。2011年,庆梅给我写了篇评论:“作为‘2007-2009’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获得者,杨遥是值得骄傲的,但是这种骄傲却难以从他的言行举止间看得到。他那么少言、低调,让我感到自己的热情或许会是一种打扰。当然,我的热情不只是对一位有才华、有品德的朋友给予的友好,也不只是对一位坚强、隐忍的小说写作者给予的关注,更是对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给予的一点点温暖。”这篇评论的开头就温暖了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段时间,因为这些老师、这些朋友,这一双双温暖的手,我坚定了走文学的路。写下这段文字之时,我想五台山是一座圣山,《五台山》也是一座圣山。

□王国伟

山西文学院副院长

想当年我在原平农校文学社的时候,只是一个爱好文学的热血青年,只是一只小小鸟,眼前的天空并不高远。《五台山》作为我目力所及的文学刊物,那就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当年如果能在《五台山》发表只言片语,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1989年,忻州地区团委主办了全区大中专学生诗歌大赛,我投稿的一首小诗《吐血·换血》意外获得了三等奖,入编了获奖诗集《生命之歌》。这对我真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鼓舞,让我坚定了对文学、对诗歌的热爱。而那次诗歌大赛的评委,我记得就有时任《五台山》的编辑周同馨、梁生智等老师。因此可以说,是《五台山》给予了我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追求的信心与勇气。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我能从代县山乡里的一名普通公务员,转身成为省级刊物《黄河》的一名编辑,这不得不让我感慨,是文学给予我们的福报。

□张二棍

诗人、《山西文学》编辑

五十年的辉煌与荣耀,半个世纪的真情与真气,《五台山》杂志以浓烈的忻州印记与鲜明的办刊风格,见证了一代代编者、作者、读者对文学的倾情奉献,记录了这片厚重大地的人文图景,赋予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一方绚丽的舞台。

□徐茂斌

“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

五十年来,你见证了家乡的飞速发展,而家乡的飞速发展也同样融入了你艰苦的耕耘。意识与存在,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改革与开放,城市与农村,都在你的回眸一笑中,给出了生动的答案,给出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最本真的激动。

五十年来,你始终把文学质量视作自己的生命。不论小说,不论诗歌,不论散文,一言以蔽之,不论何种文体,你都会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拒绝粗制滥造,崇尚精益求精。也正因为如此,你才从一个不起眼的内部刊物,慢慢扩大气场,越过滹沱河,冲出娘子关,拿到全国统一刊号以及国际刊号,完成了地方文学的登顶工程。

五十年来,你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从爱好者,到发烧友,再到中坚力量,扶上马送一程,按规律办事,一步一个脚印。伯乐发现,园丁护佑,园地培养,学教结合,以审带训,以老带新,实现了忻州文学的空前繁荣。当今三晋文坛,阵容齐整的忻军,早已跻身于第一方阵。

□宁志刚

忻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1989年夏天,经张宝灯友举荐,我由忻州地区机床厂借调到《五台山》杂志社工作。其时,《五台山》编辑部与地区文联同在今忻州市委大院东楼三层西侧办公。时任文联主席为杨茂林先生。记得副主席有陈巨锁、李文田两位师长,李文田兼任杂志社主编。我在编辑部工作一年又数月,开始主要承担报告文学采写,后期兼及诗歌、散文编辑。

正是在《五台山》编辑部不到一年半的工作历练,我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得以实质性的提高。也正是在这段与梦想同行的时光里,当时同在三楼办公的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白卯成同志,与我由陌生到熟悉。这位正直善良的长辈,出于工作所需,向地委组织部申请,将我调入地委党史研究室。一年后,我因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汇》编辑部委托,赴河曲县实地采写户包治理小流域创始人苗混瞒,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受到地委行署领导关注,即于1992年调入忻州地区行署秘书处工作。可以说,正是五台山杂志社,为我提供了最初由工转文继而从政的机缘。

□李东平

忻州市汽车城总经理、《色织岁月》主编

《五台山》杂志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在一中读书的时候,我就经常向当时的《春潮》杂志投稿,至今依然保存着编辑们写给我的退稿信。虽然没有采用我的稿件,但是让年少的我对他们肃然起敬。在我写作的路上,杂志编辑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也就有了后来我的一些文章登上了《五台山》。特别是在去年《五台山》杂志还做了《色织岁月——历史的回响》专题,给一代产业工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历史的记载,在这里表示特别的感谢。祝福《五台山》杂志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