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晋唐笔法”的审美趣味
2024年04月08日 09时0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曾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中国书法技法由三个部分构成:笔法、结体和章法。笔法是最基础部分,往往会影响结体和章法,因此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书法史的高峰在晋唐,此时名家辈出,人们把这个时期的经典笔法称为“晋唐笔法”。

宋以来的书法对晋唐古法更多是一种模仿性传承,到明中后期走向了极致,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机。明代末年,徐渭、傅山、王铎等人率意而作、振臂创新,开创了全新的书法“尚态”模式,与晋唐风格迥然有别。清中期碑学兴起,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二王”古法一脉似被抛诸脑后,直到近现代,人们才又开始重新追寻晋唐笔法。

运笔之法无一定规

纵观中国书法史,从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简牍到魏晋名家书法、楼兰残纸、敦煌文书,再到唐宋以来的经典书法、碑刻以及各类文书,书法技法的发展形态非常多元,这也造就了书法笔法的多样性、丰富性。魏晋、隋唐书法笔法是中国书法多元发展的结晶,这个时期书法家高度提炼各类技法,形成成熟的行草书、楷书技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晋唐古法是我国古代笔法的经典形态,但不是全部,我们从战国秦汉简牍中看到的隶书、章草、小行草等书写形式,也可以说是古代笔法的经典形态。因此,我们应对古代经典笔法的外延进行重新框定,晋唐笔法只是古代笔法的一种典型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

闲居赋(局部) 赵孟頫

元明清的书法发展形态也很多样,例如明末徐渭、王铎、傅山等人“尚态”的书法,以大尺幅作品为主。大尺幅作品多以生宣、重墨为之,讲究的是厅堂观赏效果;而传统的小尺幅手卷、尺牍,多以绢帛或熟纸为之,讲究的是近距离把玩的趣味。明末以来的大尺幅作品,是在晋唐笔法基础上发展的结果,这类作品用笔动作夸张,墨色层次多元。实际上,时间越往后的作品,技法层次越丰富,晋唐笔法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有效继承、深入发展。

清中期以来碑学兴起,书法家们的兴趣开始转向学习六朝碑版,对传统以“二王”为代表的晋唐笔法有所忽视。学习北碑容易滑向雕琢之势,不过,北碑派书法对今天的书法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北碑让我们看到六朝时期不同于“二王”一脉的书法技法,这完善了我们对于古代笔法的认知,此外,北碑派书法中也有一些书家如沈曾植,融合“二王”的行草技术与碑派书法于一体,形成新的书法技法形态,这也是对晋唐古法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发展形态是多样的,晋唐笔法只是古代笔法的一种形态,后世也在不断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新样式,推动书法艺术持续往前发展。

“书如其人”的风骨气韵

书法的笔法包含执笔法和用笔法两个维度,不同的工具材料,执笔法和用笔法都会有差异。我们对古代技法、晋唐笔法的理解不能过于机械,要知道晋唐笔法不是只有一种图式,不是只有写得像“二王”才算真正掌握晋唐笔法。

晋唐笔法起初确实是以“二王”为中心的一套技法准则,是古代经典书法技法的结晶。其用笔核心要点是有起、行、收等动作,中间包含提、按、顿、挫、圆转、方折等运笔技巧,就算侧锋切入也要及时改变笔锋的入纸状态,保证中锋行笔,让笔画变得饱满浑圆、力透纸背,即所谓的入木三分。这套动作的有机配合,需要长久练习,才能到达理想效果,动作幅度的大小、力量的变化,都会影响风格生成。写小字,运笔动作的变化不会那么剧烈,而写大字,则要寻找行笔过程中的强烈变化。不管写什么字体、什么字形,都要遵循上述这套规矩法则,动作的轻重缓急在一呼一吸间就会因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唐人的笔法,其实与晋人多有差异,晋人的运笔多隶意,强调方折古韵,而唐人笔法多装饰味道,强调完整的技法运动。唐代书法前后期也有巨大差异,但大多都以中锋行笔,气血流畅,方折圆转,出入锋毫,无一笔不到位。

晋唐古代笔法是一套基本的用笔规则,符合这套运笔规则意味着基本掌握了古法,而写得像晋唐样式并不意味着掌握了它。日本的“入木道”是空海等人入唐学习的成果,后世对空海的字样亦步亦趋,虽然也是传承有序,发展出了区别于唐的和样书法,但是过于局促,创新程度与中国是没法比的。

十八学士图(局部) 刘松年

所谓的晋唐古法,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指向格调与审美趣味。因为格调与审美趣味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技法选择,进而影响到笔法。晋人讲求风骨气韵,唐人讲求气度豪迈。宋代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清代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些论述都很有意义,胸中有文墨、胸中有丘壑,自然格调不俗、气韵不凡。在强调技术层面的同时,一定要透过技法去观看作品内含的格调与审美趣味。晋唐古法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值得我们关注。

以“中正之笔”守正创新

清中期以前,书法技法是以晋唐笔法为核心的;清中期以后,碑派书法兴盛,这种笔法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汉代碑刻的技法,同时杂糅汉魏六朝碑刻的写法,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笔法体系。过去有人对北碑派写法存疑,但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时代未刻朱迹、晋唐高昌墓砖等书写痕迹,就会发现碑派的特殊写法确有其事,不完全是由镌刻导致。

现在,又有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面世,还有魏晋、隋唐的残纸、文书出土,我们将这些古代书写技法融入今天的创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笔法内涵,拓宽审美视野。取法于新材料,形成新的样式,并非意味着对晋唐古法的抛弃,相反是在继承晋唐古法基础上进行创新。“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技法是随时改变、因应革新的,只不过,我们要把握晋唐笔法的精髓,以晋唐的“中正之笔”守正创新。(向净卿)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