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风韵别致的“燕姬嫁妆”
2023年11月21日 09时24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山西考古研究院在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清理出土了虢国青铜甗,内壁铸有铭文“虢季为匽(燕)姬媵甗永宝用享”。这只形体布满纹饰、气韵灵动的青铜器,出现在一场主题为“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展览上,成为叙述东周春秋初期那段纷纭岁月的主角。

燕姬甗

青铜甗脱胎于陶器,上部用于盛放食物的部分称为“甑”,下部是高足鬲,甑与鬲之间有带孔的箅,可以蒸食物。关于甗,《殷周青铜器综览》中有如下描述,“甗是三根或四根袋足的鬲形器上加甑的器。商、西周时期的甗是甑和鬲连铸的”;谢尧亭的《晋国兴衰六百年》写“甗在西周中期芮国与山西境内倗氏国族联姻中初现,倗国君墓地出土五件芮伯作器,甗是其中之一”;宋代《宣和博古图录》载“甗之为器,上器甑而足以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郭艳红编著的《流光溢彩的金属宝器》亦云“在春秋早期的青铜器中虢国的青铜器以造型雄奇,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著称”。

虢国是周武王弟弟虢仲、虢叔的封国,北白鹅墓地出土的虢国青铜甗是一件媵器(嫁妆)。“虢季为匽(燕)姬媵甗永宝用享”释文:“虢季制青铜甗作为女儿嫁到匽(燕)国的陪嫁。”匽(燕)姬中的“姬”是虢季家族出嫁女子的姓;“匽”通假字“燕”,山西垣曲一带曾是周王分封给召公的采邑,这里居住着召公奭的后裔。王室宗亲的后代与匽氏联姻揭示了“平王东迁”后的社会格局。

春秋初期“中国是平行发展而互相竞争的列国的舞台”,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亦强调“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当分封制无法满足各方诸侯日益膨胀的野心,垄断资源并掌控一方军事力量的地方势力与中央王室逐步疏离,依托宗族架构的古典社会模式趋于瓦解。此时,四围诸侯,兵强马壮,戎狄北方,磨刀霍霍,四面八方,环伺杀机,随平王东迁的贵族切身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与恐惧。他们“活在繁华当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世代沿袭的贵族生活就像穿在身上的丝绸,润泽华贵,却无法遏制日渐逼近现实生活的荒凉。通过建立婚姻关系促进封国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而提升在官僚政治系统中的地位,似成为困顿中的救赎。这样的联姻往往是占有高贵血统的世袭贵族与手握资源把控军事权力的实权人物结合。

东周骨梳

刘庆柱的《从考古走进历史》中写:“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即是东周王室的五畿所在。”北白鹅是晋南通往洛邑的交通要道,处王畿北缘,牢牢扼守轵关陉通道,具有控制资源和拱卫成周的双重功能。那个时代吟咏过的经典诗文抒发人们对爱的殷殷期待,“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家族为燕姬制作青铜甗寓意长长久久,匽氏家族的他可是她心仪的君郎,或许在政治谋划与权利面前,婚姻背后的盟约比爱情更重要。

从北白鹅墓地500多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骨梳、铜盒、饰品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浸润着时光的痕迹。铜盒里面的膏状物经检测为化妆品,古代女性妆容有三种颜色:白粉覆脸、黛黑描眉画眼、朱砂或胭脂涂抹口红。从骨梳来看女性装饰,春秋时期已经有骨笄等束发工具,沈从文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也提及女子成年“及笄”。临汾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的东周骨梳,上下两面榫卯对应,骨梳背上木质榫接左右对称有一对张开翅膀的鸟。周代服饰主要为上衣下裳、上衣右衽,衣服材质多是皮毛、麻、葛等。此外东周时期,青铜镜制作工艺日趋精美,使用颇为普遍。综合这些元素,得以想象镜中的燕姬着礼服、袍、裙、冠饰、玉珠等,或见乌黑的发髻露出一对展翅欲飞的鸟儿,显现古代女性别致的妩媚。

以物为主线结合历史文献探索晋地文化的历史语境,使北白鹅墓地考古学术样本呈现出立体效果。北白鹅墓地更多深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对相关墓葬人与事将进一步得到论证。钱穆在《国史大纲》上册的引言中主张对本国以往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文物使抽象的历史具象化,如同先民所呈现的文化样本,观看这些由文物衍生广阔的历史经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能获得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张 燕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