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曲调婉转述说思念之情,或歌声洪亮传达进取之意。9月10日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活动暨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传承人研修培训班结业说唱音乐会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音乐厅)举办。极具地方特色的河曲民歌唱响并州。
此次音乐会以语言讲述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衍化中所保留的珍贵特质与新时代文化价值导向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说唱”音乐主题。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兰、杜焕荣,国家一级演员王掌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混良、张晓霞、胡秀珍及研修培训班全体学员共同演绎19首经典河曲民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且影响最广泛的国际性公约。通过20周年以来,非遗保护理念越来越多元,我国的非遗保护实践也越写越精彩,非遗学、非遗专业、非遗学科等逐步建立。目前已有43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山西非遗资源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文化精湛、特色鲜明,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提供了案例支撑和价值赋能,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和非遗保护理论。2022年4月,山西省文旅厅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全面铺开。
2023年8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山西省文旅厅、中北大学承办的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传承人研修培训班开班以来,共邀请国内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讲授理论课、拓展课、实践课,培训总学时达220课时,参与培训的非遗传承人、技艺从业者、项目持有者共计110余人,挖掘、整理河曲传统民歌近50余首,排演河曲民歌30余首,整理非遗传承人口述材料近12万字(拟录专著),带队交流、研讨及走访30余次。切实帮助“河曲民歌”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提高了非遗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保护传承水平,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时代价值。赵丽娜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