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箧笥
金风送爽,又是一年开学季。当你忙着收拾行囊,为新学期做准备时,可曾想过:古人的开学季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又有哪些讲究呢?
“校服”款式特别多
打开古人的开学行李箱,“校服”被放在了最上面的位置,毕竟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古代学生的“校服”款式较多,最流行的就是青衿。青衿即青色交领的长衫,款式简洁大方,《毛诗注疏》解释:“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曹操在《短歌行》中也借用此句,表达对招纳贤才的渴求,同时从侧面描述了当时学子的装束。
当然也有例外,同一时期的古代学生也不都是穿着青衿,因为“父母在,衣纯以青”,只有父母双全的学生才可以穿青衿。假如学生父母有亡故者,那么他们所穿的“校服”会有些许区别,由青衿改为素衿。
将最上面的青衿拿开后,放在下面的便是襕衫。襕衫款式比青衿要复杂些,它是一种长袍,上衣与下裳合而为一,圆领大袖。早在唐宋时期,襕衫就成为古代学生常穿的“校服”。
令人意外的是,在设计“校服”这件事上,朱元璋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他强烈要求参与“校服”的设计指导工作。据《明史·舆服志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对于学子们穿的“校服”,他可谓操碎了心,亲自参与审定,连样式都改了三回,最后款式定为“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据明代俞汝楫在《礼部志稿》中记载,朱元璋认为中间为玉色,是比德如玉;外有青边,为玄素自闲,可显出学子们的文雅;上衣与下裳相连,有遵守道德规范的寓意;绦穗下垂,是用来提醒学子们平日要谦卑,不可恃才傲物。
背着“书包”上学堂
欣赏完古人的“校服”,那么就得费点力气将古人开学装备箱里又重又占地方的“书包”搬出来。
古人最重的“书包”莫过于箧笥,相当于现代人的拉杆箱书包。不过箧笥只是划分出的大品类,在这个品类下面,人们又根据功能的不同进行了更细致区分。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箧,箱箧也。”可见,古代的箧指的是小箱子,这种小箱子多为方形,质地密实,容量小,用来给学生放书籍纸本用。
不难发现,古人对于书本极为珍视,同品类的“书包”更是层出不穷。如用来装书本的箧,还有一个同类产品,名为“笈”。周处的《风土记》云:“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笈也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箱子,古时人们得到珍贵的书籍后,通常将其放在笈内收藏,于是笈又被用来代指孤本好书,“秘笈”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此外,古人的开学行李箱里还有“褡裢”“包袱”等款式的书包,它们的成本低廉,制作简单轻便,缺点是书籍纸本装在里面容易起皱变形。
文具很多
这几年,为了孩子学习方便,人们绞尽脑汁发明出了错题打印机、错题胶带纸、防近视支架……有网友笑称“差生文具多”,但打开古人的开学行李箱后,现代家长绝对要大吃一惊。
除了常见的笔墨纸砚外,古代学生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文具。如看起来跟弧形筒一样的臂搁,由于古人书写习惯是从右向左,他们的“校服”袖子大,墨水又不是速干的,写字时袖子极易弄脏,于是就发明了臂搁这种写作业“神器”。
臂搁通常由竹子、檀木、玉等材料制成,中间有一定弧度,正好可以用来遮盖刚刚写好的字,学生每写完一行字,就把臂搁罩在字上。此外,臂搁还可以用来搁放手臂,减轻手臂的疲劳。现代人常在电脑键盘下面放一块长方形的护腕以防止“键盘手”,就是从臂搁这件古老的文具中得到的灵感。
当然,字写得再好,难免有写错的时候。古代老师更在意卷面整洁,写错了就要重来,于是学生就用“修正胶带”,即一把书刀。这种书刀通常是用铁片做成的小刀,刀把上有圆环,可以随身挂着,一旦写错字,就将其取下来,用书刀把错字刮掉,然后再重新写。(金陵小岱)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