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忻州长城奔与呼的杨峻峰
杨峻峰
杨峻峰为《忻州日报》原编委、高级编辑,从1991年开始考察研究长城,现为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常务理事、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忻州市长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被评为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被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物局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称号,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忻州市义务保护文物模范”称号。被忻州市文物局评为忻州市长城保护先进个人,被代县县委、县政府授予“雁门关开发协作功臣”称号等。
杨峻峰研究长城以来,认真翻阅史料,摸清山西长城的家底,撰写长城研究文章200多万字,出版长城论著五部,研究考证出忻州长城的四项全国第一、十项全国唯一、十项全国之最。撰写的长城研究论文在国内相关报刊多次发表和获奖。期间还拍摄长城照片数万张,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及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展上展出;创作歌咏长城诗文数百篇;策划长城类的各种邮品十三枚;参与起草《忻州市长城旅游规划》(草案)、《忻州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等。曾在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黄河电视台“文明守望”栏目、河北省广播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讲述长城,在全国许多地方的研讨会及学术论坛讲述忻州长城。
2009年,杨峻峰发起组建了忻州市长城学会,创办了《长城爱好者》杂志,特别是壮大了保护长城的队伍,在各县组建了长城分会,培养了长城研究人才,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懂长城、爱长城、护长城,直至研究长城。
偏关研究长城的先行者刘忠信
刘忠信
“七十年与古堡厮守,四十载考察长城,毕生的满腔热血,都灌注进历史的砖缝。在高高的烽堠上伫立,站成长城上不倒的旗旌。忻州的长城有多长?请问老人沧桑的皱纹。长城文化开掘有多深?请问传奇的美稷古城。”这是当年忻州市长城学会授予刘忠信同志长城研究保护模范个人时的颁奖词。
刘忠信(1944—2020),偏关县行走长城、研究长城、成绩突出并影响一代长城爱好者的“忻州长城保护先驱”。曾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忻州市长城保护先进个人,著有《百雨草堂文集》。
1984年,刘忠信调入偏关县博物馆任馆长,踏勘长城到内外长城交汇处的丫角墩,最早发现明代西路参将管领丫角山界碑。参加了第三、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偏关县拥有总长500公里的不同时期长城九道,50余座古堡,堪称“中国长城古堡第一县”。撰写考察文章给偏关长城做出准确定位,提出“偏关长城千里长”,包括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差修边、北齐长城、北魏长城等。被人称作偏关长城的“活地图”。作为山西省考古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其先后发现古遗址39处,对63座古建筑反复考察、取证,其中包括1996年吴城遗址考古和北京大学对老牛湾楼塔遗址的考古工作。当年与忻州市文管所所长李有成、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杨峻峰,并称忻州市长城研究的“三驾马车”。
写尽长城传奇歌的长城保护员高政清
高政清
从2014年开始,高政清参加保护长城工作,在巡查保护长城的过程中,不仅是单纯地个人保护长城,而且广泛地和长城沿线的长城知情者、老生产队干部、长城爱好者、牧羊人交朋友,在巡查过的长城沿线建立起保护长城的信息网,为保护长城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高政清努力寻找珍贵的长城历史文物,一旦发现有历史价值的线索,立即找到事发点,深入调查。2017年,他找到明代万历24年有关修长城的残碑1块,为研究明长城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依据。
在巡查长城的过程中,高政清深入山庄窝铺、群众家中现场考察,调查研究,写出长城论文、纪实文学、长城故事、神话传说等文章约30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中国长城》《山西长城》《实录走西口》《长城爱好者》等杂志专著,多次参加省内外长城保护研究论坛,弘扬长城文化。创作了歌曲《长城情》和大型历史剧《长城魂》,参加了全国性的有奖征文活动,受到表彰和奖励。
高政清创办了偏关水泉镇长城秧歌队、威风锣鼓队、“农家乐”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保护长城的节目,多次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受到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好评。并接受新华社、腾讯新闻、澎湃新闻、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忻州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为长城文化做宣传。
高政清于2018年被评为山西省保护研究长城十大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山西长城卫士、2020年被忻州市文物局评为优秀文物工作者、2020年入选中共偏关县委联系的优秀专家、2023年7月被忻州市文物局评为“忻州长城卫士”。
不辞劳苦走长城的退休干部顾全罗
顾全罗
二十多年来,顾全罗自费考察偏关境内与长城有关的关、城、营、寨、堡,峰、墩、隘、台和周边县市的长城,还涉足河北、内蒙、陕西、甘肃等省区的长城。考察期间写出多部作品,发表于《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山西长城》《山西青年报》《山西日报》《忻州日报》等报刊。
退而不休为长城事业继续努力的顾全罗,还多次参加与长城有关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2年获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被评为山西长城卫士。2009—2015年协助、配合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拍摄《山西省万米长城长卷—偏关段》,历时六年,完成了长600米高60公分偏关长城摄影作品长卷,给偏关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0年“玛歌·长城保护宣传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在偏关县成功举办,全国共13站,其中偏关有2站,顾全罗做了大量的策划、筹备、组织、实施工作。2014年参与“千名大学生徒步长城”偏关境内活动的策划和服务。2015年策划、组织“偏关县首届长城徒步大会”,受到新华社、山西日报社等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
长城卫士杨贵庭
杨贵庭
杨贵庭,1948年出生,山西代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的项目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近50年来,他带领父兄儿孙先后承揽了300多处民居建设,参与几十项大型古建筑工程的维修与复建,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代县边靖楼、代县雁门关、大同华严寺等,参与修复的长城遗产有长城雁门关段、白草口广武段、平型关段、竹帛口段。使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保护,受到各级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的肯定和赞扬。2008年被忻州市委授予“文化产业先进个人”,同年获忻州市“十大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12年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人;2016年被选拔为忻州市委联系的优秀专家,同年被评为代县“大国工匠”;2018年被评为长城卫士,同年还被评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1987年,代县文化局聘请杨贵庭修复雁门关关楼,关楼损毁严重,他和文化局的技术员先测绘了历史所留存的遗址,认真绘图,和匠人们精心施工,秉承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缮原则,使雄伟的雁门关关楼屹立起来。在这次修缮工程中,他不仅没赚到钱,还贴了两万元钱。长城的修复工作在古建维修中是最艰苦的,古代为了防御效果好,城墙一般都建在山顶地势险峻之处,过去所用的石块砖块都是人力运输,现在的运输也只能到索道口,因此施工人员每天上岗都需要走半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施工地点,杨贵庭带领匠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做出精品工程。杨贵庭常说,现在修复好,后代才能看到祖宗留下的遗产。当年雁门第一楼边靖楼岌岌可危,城台和屋面长满杂草,砖瓦大木架糟朽严重,杨贵庭主持落架大修,把木构件一件件拆下来,修复后一件件安装上去,对城台上的砖瓦小心翼翼剔补,如今边靖楼威严耸立,威震三关。
参与考察发现宋长城的摄影人王兴邦
王兴邦
今年77岁的王兴邦是岢岚县退休干部,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年间,利用工作之余,徒步600多公里,考察岢岚、兴县、宁武、偏关等地北齐、宋代、明代长城、烽燧,拍摄大量长城照片。
1997年,王兴邦在北京参与评比山西新闻佳作时,结识了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著名长城专家成大林。1998年成大林到岢岚考察宋代长城,在王兴邦的带领下共同考察岢岚县城关青春坡至王家岔村,确定其38公里长城为宋代长城,当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我国首次在岢岚发现宋代长城》,接着陆续在《忻州日报》《山西日报》《解放军报》刊登这一消息,引起有关部门、学术界重视。1999年5月王兴邦带领山西省文物局同成先生及县文物工作者又考察了这段长城,再次确认为宋长城。2007年岢岚大庙沟村民窦生宽耕地时发现一块隋代修筑长城石碑,邀请王兴邦前去考察,王兴邦将现场周围画了一张草图传给成大林,于是成大林第四次来岢岚,并确定这块石碑是简要记录隋代修筑长城的情况,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修筑长城碑记。2015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长城内外”摄制组到岢岚摄制宋代长城节目,王兴邦带领儿子王小宁为摄制组讲述当年成大林在岢岚考证长城及与之相关的宋长城故事。2018年山西文物局与山西电视台共同举办“文明守望”节目,王兴邦和儿子王小宁受邀讲述了成大林考察认证宋长城和宋长城相关的故事。
从老牛湾走到荧幕上的“长城人”吕成贵
吕成贵
吕成贵,曾担任偏关县老牛湾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加入中国长城学会,2014年加入忻州市长城学会,当选为忻州市长城学会偏头关分会副会长,2019年1月,吕成贵入选“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
寻踪长城。吕成贵自掏腰包保护长城,徒步考察了从神池县利民堡到河曲石梯子沿线的所有内外长城城堡、烽堠台墩。
宣传长城。吕成贵与长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及许多知名摄影家合作报道老牛湾,为打造老牛湾旅游品牌鼓劲造势。先后在老牛湾村组织了7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又成功策划和举办了 “老牛湾长城黄河国际徒步大会”。
捐献文物。吕成贵上高中时,将自己收藏的三千多年前的农耕石头工具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2009年,把自费收集的国家二级文物,出土于老牛湾的两门铁炮无偿捐献给偏关县博物馆,同年还将12件长城文物捐给雁门关;2020年,将44件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长城数字博物馆,并向中国长城博物馆捐赠长城文物藏品共计166件。
2019年11月,吕成贵受邀在《爱我长城》纪录片首映式上,作为片中主人公之一与观众见面,讲述他为完成传承长城文化与保护长城文物的使命所做的努力。(杨峻峰 杜 鹃 张俊亮)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