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

战国辟大夫虎符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
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也是虎年。回眸悠久历史,披阅史料典籍,年深日久的虎文化扑面而来。
布老虎:孩童的守护神
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为家畜,或变成食物,或给人出力流汗。然而,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如此强大的野兽人们哪能驯服,因而,威猛的老虎继续在山野称王称霸。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各种形态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为布老虎。
在部分农村,布老虎早就成为乡村婴幼的守护神,保佑着一代代孩童健康成长。说来老虎不仅关乎着孩童的健康,还关乎着江山社稷,这出自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后稷,其母姜嫄去野外游逛,不小心踩在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居然怀孕生下了他,家人嫌他怪异就扔到山野。山野狼奔豕突,后稷危在旦夕,可是过了数日,有人上山打柴看到他竟好端端活着。家人觉得神奇,跑去看他,一看更是神奇,一只灿若锦缎的老虎厮守着孩子,哪个禽兽还敢伤害他。家人不敢再轻慢,于是将他抱回家里好生抚养,因为抛弃过的缘故,就取名“弃”。弃长大后擅长种植粟禾,帝尧便请他担任后稷,主理农事,教民稼穑,众生这才丰衣足食,久而久之,后稷代替了他的名字。子孙后代感念其功德,便兴建后稷庙祭祀他,进而演化出社稷庙。试想,老虎保护后稷大难不死,等于保护五谷丰登,保护国泰民安,老虎岂不正是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如此看来,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也就顺理成章。这似乎属于神话传说,可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得一清二楚。而且,如今山西省还有稷山县,那里是后稷诞生地,县城中心还有座规模很大的稷王庙。布老虎代代延续,广为流传,如今其缝制工艺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属于市级,有的属于省级,山西省黎城县的则属于国家级。
《醒世恒言》里的义虎
老虎变作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中写道,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有天打猎归来看见陷阱里掉进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最初几年,勤自励家里光景还算殷实,父母早早为他媒聘林家女儿潮音,只等二人长大成亲。后恰逢安南作乱,朝廷募军,他便报名随军出征。
光阴似箭,不觉三年过去,勤自励一去杳无音信。潮音待嫁闺中,每日寂寥伤情,其父林公急不可忍。从军打仗,生死难料,万一有个好歹,岂不耽误了女儿的春光年华。说与内人林婆,两人合计要与勤家退婚,勤家自不愿退,推说再等三年,林家虽不愿意,也不好撕破脸皮。三年过去,勤自励还没回来,林家父母设圈套告诉女儿自励已经战死,要给她另择佳婿,潮音却死心塌地表示不再嫁人,母亲百般劝导,她推说再等三年。父母无奈只好又熬了三年,时日临近便已瞒着女儿另找好婆家,到了喜日,害怕女儿变卦,骗说去走亲戚,上轿抬起即走。花轿走到中途,忽然狂风骤起,大雨如注,只得落轿等候。此时一只黄斑老虎从半空中跳下,吓得众人四散逃走,新娘却被老虎衔去没了踪影。
恰在此日,从军九年的勤自励居然回到家中,拜过父母后,得知悔婚一事怒气冲冲去林家说理。路上听见有人呻吟,只见一名女子在地上坐着,自励扶起她,问及情由,哪料这女子正是其妻林潮音。二人喜出望外,正要回家,一只黄斑大虎出现在眼前,仔细看正是当年自励救出的那只。这老虎居然大义报恩,自励大声感谢,老虎长啸一声算是应答,然后蹦蹦跳跳而去。
冯梦龙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老虎不会有报答救命恩情的大义之举,而是作者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教育人、升华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化育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蒲松龄笔下的孝虎
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其作品《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赵城虎”不出来则罢,一出来就犯下了大罪——它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隶李能竟敢领命。其实李能这日是喝高了,酒一醒后悔不迭,可惜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只好硬着头皮捕虎。然而忙碌数日,连个老虎的影子都没看见,垂头丧气去见县宰,没有交差反倒挨了一顿板子。李能可怜兮兮跑到庙里哭诉,诉毕抹掉泪水抬头,吓得差点掉了魂,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幸在老虎不吃李能,只是乖乖待着,于是被李能绑到县衙。
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行孝,它居然又点点头。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肯定是老虎送来的,真是言而有信,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之后每天老虎都会送去孝敬的物品,让老太太得以衣食丰裕,安享晚年,甚至还有积蓄。如此数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她,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坟茔垒好,众人正要散去,只见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哭罢怏怏离开。村民难忘老虎行孝之举,集资为其兴建了一座义虎祠。
义虎,讲诚信、有礼仪的老虎。老虎吃人没有作恶之心,只是本能所需。一旦县宰点明错处便立即认错,而且承诺悔改,绝不懈怠,直到为老太太养老送终。不得不让人感叹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身上大化了道义、诚信和礼仪,这才是文化,文而化之呀!
《黔之驴》里的智虎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古人推崇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从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这五德仅仅差一个字了: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自己创作的寓言小品《黔之驴》中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了老虎的智慧。
开始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来了个从没见过的庞然大物,老虎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后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被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可笑归可笑,老虎并未一走了之,而是“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虽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稍微接近,轻佻撩逗,驴子大发雷霆,却也只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于是“断其喉,尽其肉”,打着饱嗝走了。
聪明,实在聪明,老虎乃大智者也。
虎符与王权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老虎何其勇武、何其威风也,为此国人才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人格,梁启超甚至将伏羲视为老虎的化身,寄之以身,托之以命。
事实上,很早以前老虎就与王权联系在一起了,虎符即可作证。虎符,指兵符、军符,是古代帝王掌握兵权、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制作而成,分为左右两半,有子母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赐予将领。帝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必须携带右符,验合无误,将领才能出征。尧舜之后,自夏代灭亡起,王权交替多是暴力厮杀,厮杀的主力就是军队,调动军队须使用虎符,足见老虎就是皇权的象征。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提到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强秦东征,旨在吞并各国。大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惧怕秦国,不敢去救。可要不救,唇亡齿寒,魏国也岌岌可危。危急关头,信陵君魏无忌让魏王姬妾如姬窃得虎符,调动军队,解救了赵国,也缓解了魏国的危机。
除了在兵符上大显神威,周天子还命人在将士的头盔、兵器上全都雕饰虎纹。此外,将军若是作战宿营,帐篷要称“虎帐”;至于皇家议论军机大事的地方,则叫“白虎堂”,白虎据说在老虎中最为骁勇、珍贵。《水浒传》里林冲误入白虎堂,就是为奸人诱惑,携带兵器去了不该去的军事重地。
用白虎命名的不只是白虎堂,还有白虎观。汉朝的白虎观设在未央宫中,主要讲经论道。唐朝张九龄留下这样的诗句:“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东汉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博士、儒生陈述己见,进行学术思想大讨论。讨论结束,他亲自裁决经义奏议,记录成文,即《白虎通德论》,之后又命班固撰写成书,名为《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老虎,芳名居然与典籍共存,千古流传。
积淀丰厚的虎文化
老虎的形貌凝结在了文物上,老虎的神威融化进了精神文化里。在文物上,能看到造型各异的老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其造型为一只老虎与人相拥在一起,而且人头紧挨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嘴就可吃掉人。有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置身老虎怀抱的人丝毫没有恐惧感,像是享受老虎的爱抚。无论如何理解,这件文物表现出在当时人与老虎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的观念。
与老虎相关的文物有很多,春秋时期由灶体、釜、甑和四节烟筒组成的虎形青铜灶,灶体为虎头,双目圆睁,灶门似大张的老虎嘴,目前这件活灵活现的虎灶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着周游海外归来的青铜虎蓥,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伏鸟双尾青铜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白瓷铁彩卧虎形枕,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馆收藏着具有匈奴文化特色的回首虎纹饰带扣,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着欧亚大草原的虎豕咬斗纹金饰牌,成都博物馆收藏着支撑打击乐器的虎钮铜錞于……
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简明扼要,寓意无穷。形容身体健壮的有虎背熊腰、燕颔虎须;形容智慧谋略的有虎略龙韬、调虎离山;形容胆量过人的有虎口拔牙、降龙伏虎;形容人才济济的有潜龙伏虎、盘龙卧虎、藏龙卧虎;形容威武气势的有猛虎插翅、人中龙虎、如虎添翼、如龙似虎、龙虎风云、龙吟虎啸、龙行虎步……
数千年积淀丰厚的虎文化,无处不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虎年到来,扬虎威,鼓虎劲,就能步步登高,辉煌明天。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