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屏是由屏风演变而来、挂于墙壁之上的装饰品。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主要用于遮蔽或作临时隔断,大多是接地而设,后来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而愈加精美。到了清代,挂屏已逐渐脱离实用家具的范畴,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陈设品,在清雍正、乾隆两朝最为盛行。此时的挂屏,已是集镶嵌、雕刻、刺绣、诗书画等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品,很受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点缀居室的一道美丽风景。
清代挂屏一般为长方形,也有其他异形挂屏,通常在屏心上装饰有绘画、书法作品。清代中期还流行一种“天圆地方”的挂屏,采用红木为边框,瘿木、楠木等为板心,安装上圆下方的大理石框景,四件一堂,象征天地四方、正大光明。更有挂屏是由几个方形正反相套,里层雕有福字或吉祥图案,显现出带有层次的美感。长方形挂屏多为四件套,或雕有梅、兰、竹、菊图案,或以琴、棋、书、画为填充内容。也有单件的横幅挂屏,内容形式多样,多为山水虫鱼、人物风景等图案。
图示为清乾隆时时报喜青花挂屏,长72厘米,宽38厘米,呈长方形,屏身满绘青花缠枝莲纹,绘12组小型开光。开光内绘12只喜鹊衔梅,开光环绕着中间的朵莲纹,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最外一侧饰有1圈回纹。喜鹊象征“喜事临门”,因自古用十二时辰计时,12只喜鹊则寓意“时时报喜”,一年有12个月,亦可称“月月报喜”。所绘喜鹊身姿各异,亦有代表“欢天喜地”之寓意。除喜鹊之外,开光之间绘有折枝梅。整体青花发色艳丽、饱满,浓淡过渡极为自然,画工流畅,布局巧思,应为乾隆时期官窑青花制瓷工艺之翘楚。
乾隆官窑青花装饰风格细腻,具有宫廷画的格式、文人画的趣味。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是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在乾隆青花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是其特点之一,即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喜鹊的吉祥文化渊源悠久。先秦时,人们以为天、地、人是统一整体,“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人们认为常见的鹊鸟能传达未知的消息,把鹊附会成报喜鸟,称之为喜鹊。周代师旷所著《禽经》中说:“灵鹊兆喜。”清代陈世熙在《开元天宝遗事》亦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灵鹊报喜,兆示吉祥、欢喜。同时,刚正不阿之“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之吉祥图案,颇受清室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所钟爱。
常见乾隆官窑瓷板、挂屏多为粉彩、洋彩、珐琅彩装饰,如此挂屏通体以青花烧造,且尺寸巨大者极为少见。以青花烧造与常见用粉彩装饰烧造相比,青花烧造难度极大,皆因青花为釉下彩,所以烧造必须一次成型,且本挂屏与同类相比尺寸较大,其烧造难度可想而知,故此存世极为珍罕,应是乾隆御窑瓷挂屏中的极品无疑。(程磊磊)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