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最坚韧,擅长化悲为乐。例如明朝时期,杭州人把清明节过成了郊游节,节日当天精心打扮一番,出门踏青,扫完墓就地野餐郊游。重阳节亦是如此。
按《易经》说法,九为阳数,九月九日,重九之数,是阳气极盛时。农历三月初三踏春,农历九月初九踏秋,秋收时祭天祭祖,佩茱萸饮菊花酒求寿。曹丕认为过重阳节其实就是凑个时令,寓意长寿:“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中国人的传说里从来不缺有趣的典故,梁代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讲:汝南人桓景跟着方士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跟他说农历九月初九家里有灾,命其回家去,并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如此方能避祸。桓景照办,既登了高又喝了酒,回到家发现家中鸡犬牛羊都死了,算是替家里人遭了祸,按这种说法,重阳节其实也是登高避祸节。山东昌邑以前有重阳节喝辣萝卜汤的风俗,“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当然前面提到的仅为地方习俗,大多数人过重阳很悠闲,就是爬山喝酒。细想来,插茱萸、饮菊花酒都有道理,哪怕不为了避祸,茱萸可以防虫驱寒,菊花可以清热解毒。金风肃杀时节,配此二物绝佳,但也有不那么仪式化的,比如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点儿都没有避祸的慌张,纯粹是郊游寻乐,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与友人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乐趣——这就是中国人过节的精神了!
中国人最重饮食,而且“不时不食”,节令献祭、聚会饮宴最后都是为了吃。旧时在北京开山东馆子的老板极聪明,每逢重阳节,不仅会卖菊花酒,还推出个名为“菊花锅子”的特色菜。因为重阳正处入秋时节,人们需要进补,可是宅门里的太太小姐多有类似林黛玉体质的,纤弱不胜,不能跟北方大汉似的狂吞涮羊肉。把菊花瓣撒到火锅里,另加刻意削薄的鱼片、羊肉片、藕片等物,一涮就熟,温润中不失清和,专门迁就太太小姐。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里提到一种重阳小食——栗子糕,把栗子磨成粉,加糯米和糖蒸成糕,最后撒上瓜子、松仁,入口甜软香糯,怎么吃都不会伤脾胃。重阳节传统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阳糕。隋唐之际,民间在重阳节这天有祭祀的风俗,黍秫收获,人们就用黏米来制作糕点,大家边吃边感谢上苍,一些富贵人家则用枣子和栗子混合制作,图个香甜。北宋末年,重阳糕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蒸好后要加石榴果粒、栗子黄、银杏、松子肉、羊肉、鸭肉等,上面插彩色小旗,外形精致美观。明朝时还有种玩法,就是把重阳糕搁在儿女额头上,“愿儿百事皆高(糕)”,取谐音,寓意吉祥。历代重阳糕配方虽不同,但都是高热量、高糖分,无非为了在秋天补补气罢了。
饮菊花酒的习俗也不难解释,中国人历来喜欢吃花喝花,不独菊花一味,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便是直接吃花。曹丕在重阳节给钟繇送菊花,因为他觉得那天一切植物都萎靡不振,只有菊花“纷然独荣”,若非“含乾坤之纯和,体芳芳之淑气”,怎会如此?用菊花泡茶很香,泡酒更妙,而且不只重阳节能喝。《金瓶梅》里,夏提刑和西门庆交好,到十月份还酿了菊花酒送去,西门庆嫌“香淆气的,没大好生吃”,后来吃时发现那酒“碧靛清,喷鼻香”。饮菊花酒是有讲究的,“未曾筛,先搀一瓶凉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后贮于布甑内,筛出来醇厚好吃”,意思很明白,菊花酒有“蓼辣之性”,需加水稀释才好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