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宗元
作为父母,经常会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由于“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作祟,总觉得孩子是别人家的乖,于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词逐渐发生语义增值,被赋予了优秀孩子的潜在含义。当今社会,“别人家的孩子”一词常见于各类媒体,且传播广泛,那么古代有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呢?有,不过表述与现在不同而已。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对他十分欣赏。《论语·雍也》篇中记载着孔子对颜回直言不讳的赞词:“贤哉,回也!”《周易·系辞》中也有一句孔子称赞颜回的话:“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孔子为什么要夸颜回呢?《论语》解释是因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而颜回身处其中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好学的乐趣。《周易》中的说法则是颜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意为颜回心怀仁德,善恶了然,对于那些不好的事情非常警惕,时刻避免让自己犯错。
孙权,字仲谋,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初,曹操与孙权在濡须会战月余,可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曹操见孙权亲自刺探军情且军伍整肃,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是把孙权看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这段史实后来被辛弃疾写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在词中把孙权看作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让曹操和刘备给他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之争胜。词人之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时南宋无大智大勇的人执掌乾坤。全词对孙权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他的年少有为。
说到孙权,有必要提一下他的哥哥孙策。孙策平定江东,成了割据一方的枭雄,在袁术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别人家的孩子”。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袁术经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句话也被罗贯中一字不改地写进了《三国演义》中。此处所谓的“孙郎”指的就是孙策,可见不仅袁术认为孙策优秀,就连史学家陈寿和小说家罗贯中,也都认可孙策的出色才干。
柳宗元,字子厚,小时候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友韩愈在为其创作的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中曰:“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柳宗元年少时博学能文,聪慧机敏,21岁进士及第,26岁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中榜,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科举角逐场上,可谓春风得意。众所周知,柳宗元诗文俱佳,造诣极深,成就非凡,被后世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据唐代李浚所撰的杂史《松窗杂录》记载,唐中宗曾召见大臣苏瑰和李峤的儿子,问他们近来读过什么书,苏瑰的儿子苏颋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李峤的儿子则道“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苏瑰的儿子回答很切题,充满了正能量,而李峤的儿子是以商纣王的典故应对,话语虽精妙,却极为消极,故唐中宗评价说:“苏瑰有子,李峤无儿。”这则故事后来广泛流传,北宋时司马光还指斥此事虚妄不实,但不得不承认,彼时的苏颋确实完美诠释了“别人家的孩子”真正含义。长大后,苏颋也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盛赞,累任要职,其父苏瑰去世后还袭封许国公。此外他文章也写得很好,与燕国公张说齐名,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
事实上,“别人家的孩子”的确让人羡慕有加,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实乃当务之急。自己的孩子培养好了,那么在他人眼中,自然也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常言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倘若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能成长得足够优秀,那么国家的强盛不就指日可待吗?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