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关丫角山内外长城交汇处 王文君 摄
秋日,笔者一行乘车向偏关城东北百里处的柏杨岭进发,在到达小营堡时,开始向公路北部的山间小道行驶,一路上沿着长城一线一直向北,大约行25里,快要上到山顶的时候,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映入眼帘:这里重峦叠嶂,一片片茂密的青绿色油松郁郁葱葱。起伏的山巅上一座座庄严耸立的烽火墩台渐次林立,又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于崇山峻岭之间。当年随着明王朝的建立,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开始在北方修筑了内外两道长城防线,而地处偏关的柏杨岭,正是两道长城相汇的地方,也被形象地称为“山西结”。
柏杨岭,长城、墩台与大自然的山青林绿自然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番壮观景象。随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兴建,这里成为一处旅游景区。
一
柏杨岭是东西横长近10里的弯形大山岭,当地又称“老牛洼”,海拔1832米,是偏关东北部山区的一座大山,也是偏关县最高峰。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好汉山堡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称为“丫角山”。我们驱车从内外长城交汇点的山峁沿着外长城,西行5里来到柏杨岭中间地段,发现一座极小的城堡,方圆三四十米的样子。堡内无任何建筑遗迹,堡墙为方形,墙体保存尚好,东墙中部有一处豁口,为出入通道。此处山势较高,视野开阔,可总览周边形势。
长城北界外山下,也有一条自北横亘的长城与此处东西横向的长城呈“丁”字形交汇。通过仔细研究史志资料与现场实地深入考察得知,这原来是由正北七八里外的丫角山墩起步的二边外长城。经过山体下的五眼井隘口,来到了柏杨岭山顶中间地段,即为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山西巡抚曾铣负责起修的“新二边”。然而这段长城没有一直纵横南下,而是从山顶往西行5里到柏杨岭西界的野羊洼山,与成化二年(1466年)从丫角山所修的“老二边”外长城相交,再往东行近5里与内长城交汇。这就是我们到达柏杨岭东头所看到的东西向外长城及延伸到北部丫角山的内长城。这样,丫角山“新二边”向南直行到达柏杨岭中间地段,再分两端横向东、西,呈现出视觉所观的“丁”字形长城。
柏杨岭堡是明代山西镇长城上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在柏杨岭村西约700米处,地处外长城南侧约20米,是山西镇与大同镇长城的交汇点。据《偏关志·地理志·堡寨》载:“柏杨岭堡,在关东北90里老营堡北,明弘治二年(1489年)兵备佥事王璇建,周长八十五丈。”
柏杨岭外长城西接野羊洼山长城再到好汉山(今小圆峁),然后西下到水泉营红门口的外长城,自东向西蜿蜒于陡峻的山脊之上。柏杨岭山外,今清水河县口子上村的一条河一直向西流淌,延伸到水泉堡沟,形成水泉河,继续向南流30里至杨家营汇入偏关河。柏杨岭内外长城交汇处偏东南5里是柏杨岭村,村西10里是野羊洼村。大地在这方圆十多里的范围展现了另一番样子,这里沟壑纵横,山岭下是一条又一条沟谷,山形地势迂回。尤其是在柏杨岭村北,为内外长城第二次交汇处,内长城伸入内地继续向南纵行。经过老营、地椒峁、长林堡、南场村共70里,再接宁武关长城,过雁门关。而“新二边”在柏杨岭东头东山岗向西行10里至野羊洼山,然后一路西向经马头山、好汉山(小圆峁)、窑洼(兔儿洼)、前南海子、许家湾、红门口、万家窑、后海子、海子楼山、窑沟子、安根楼、下黄家梁、草垛山堡阳洼子口(驴皮窑口)、灭虎、白泥窑、正泥埝、南庄窝、滑石堡口、马道嘴,至黄河畔老牛湾口再南折,沿黄河经大嘴、乾坤湾(东长嘴)、万家寨、麻地塔、暗地庄窝、沙庄窝、五铺梁、欧泥咀、尖次湾、边墙埝、关河口、天峰坪、黑豆埝、石峁、梨园、河底、寺沟口至河曲县石梯子隘口,全长240里。

二
站在雄伟的柏杨岭主峰上,迎风而立,可看到连绵的大好河山和纵横交错的内外长城。偏关境内表里河山,营堡、敌楼、望台星罗棋布、烽堠耸立,彰显着偏关首御、三关重镇的地位。与绿波荡漾的大片油松林带以及红黄相间的落叶松林带相映衬,更显得山河壮丽。
柏杨岭,在古代因山上多柏杨而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这里设立林场,广种油松、落叶松、柏杨等树木以及柠条等各种林草,形成茂密林区与芳草铺地的绿岭、草原,与巨龙般奔走的长城,以及耸峙的烽台融为一体,更增添了柏杨岭的隽永、壮观。这一带,群山起伏连绵,延伸到云海深处。这里林木葱茏,草色青青,天空是蔚蓝的,云层是洁白轻盈的,阳光是灿烂明媚的。柏杨岭仿佛人间仙境,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茫茫白雾,披在绿色树叶上,洒落在草地上,森林又苏醒了。迎着初升的朝阳,呼吸最清新的空气,静听风声、鸟鸣声、山泉声、林涛声,感悟万物生机,长城文化的意蕴,别具一番情趣。
如今,柏杨岭已经成为偏关一处旅游风景区。(卢银柱)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