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元好问的一师一徒
2025年09月08日 11时2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郝天挺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是元好问的学生”,此句之中的“郝天挺”实则藏有二人身影:一为元好问恩师,一为元好问弟子——世事奇巧如此,的确也成金元时期文坛一趣。十四岁少年元好问跟随身为陵川令的叔父初谒郝天挺,先生字晋卿,乃金代泽州名儒。时值崇庆之变,朝纲紊乱,先生两赴廷试却毅然拂袖南归:“时事如此,可区区冒进乎!”其风骨凛凛如松,元好问便在这松荫下开始了学业。

郝天挺祖上曾亲承程颢教诲,传教子孙,形成家学。叔父入京师太学,归乡后指授学者,门徒众多,在人品、学问等方面对郝天挺影响极大。此老“读书不为章句、谀学、宦学”,重视内在品质修养的培植,郝天挺的教育理念于此一脉相承,“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最终培育出元好问这一杰出人物。

郝天挺之教迥异流俗,其治学以“通人”为旨归,主张学问当“明理致用,心系苍生”。他摒弃科举功利之风,以《春秋》《左传》为根基,授弟子以经史大义、家国情怀。他痛斥举子速成之术“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教导弟子“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学生不解,问道:“若依先生之道,岂非科举无望?”先生目光灼然,答曰:“正欲渠不为举子尔!”此言如惊雷,直指读书人立身根本,使元好问终生受用。

元好问在《郝先生墓铭》中记录了郝天挺的谆谆教诲,大致意思是说:今人为科举而学,急功近利,把儒家经典分解成考题演练,以致学生连原文的出处及断句能力也没有,这样科举即使考上,也不免成为平庸之人,然而读书并非为了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当官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郝天挺的这番话振聋发聩,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来教书育人应以德才兼备为本,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重才技而轻品格,重功利而轻道义,导致修身践行流于说教,违背国家教育立国的初衷。

元好问人品学问深受郝天挺影响,他还曾写下一段文字:“将侥幸一第,以苟活妻子耶?将靳固一命,龊龊廉谨,死心于米盐簿书之间,以取美食大官耶?抑将为奇士、为名臣,慨然自拔于流俗,以千载自任也。”显然是其师“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之语的升华。元好问自十六岁参试至三十二岁中进士,前后历经八次,屡败屡战。其间,他积极顺应郝天挺注重品格培养、夯实知识基础、发挥兴趣特长的教学理路,使自己大有所成。元好问多次强调“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流露出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岁月流转,金戈铁马踏碎山河。元好问在颠沛流离中辗转,及至中年竟又遇一少年,名亦郝天挺,字继先,号新斋,安肃州人。继先乃蒙古国勋臣郝和尚拔都幼子,英爽刚直,卓然有志。他执弟子礼于元好问门下,其好学之态,令元好问忆及当年自己立于晋卿先生阶下情景。先生所授“经世致用”之魂,便由元好问之手,悄然融入继先精神血脉之中。继先亦不负师望,后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世祖见其风仪,欣然赞道“宜任以政”。

元好问暮年寓居河南时,继先已远镇云南,任参知政事。一日,继先收到师弟郝经(晋卿之孙,亦是元好问学生)寄来的书信,其中提及恩师病中仍惦念昔日晋卿先生的教诲,故整理诗稿,欲传薪火。继先手捧书信,心潮翻涌,他想起老师曾托付校注的《唐诗鼓吹》,立即命人取来,亲自督工刊刻,还在序言中郑重落笔:“谨按遗山先生批注……”字字皆是对师恩的郑重回响,他仿佛看见昔日元好问灯下校稿的身影,又隐约听见当年陵川棣华堂学舍里晋卿先生清朗的声音,三代学脉,由是贯通。

元好问一生立于金元交替的惊涛骇浪之间,其文学成就恰如一座巍峨桥梁。两代郝天挺,一位如灯,在少年心野照亮了为人为文的道路;一位似种,在中年之后萌发经世致用的新枝。师者授魂,徒者承志,元好问处于这奇妙传承的中点。当人生暮色四合之际,他遥望云岭方向,依稀看见继先翻动书页的指尖与晋卿先生执卷的身影在时光深处悄然叠合。为师为徒,同名异代,一脉清流终汇入同一条长河——这河底沉潜着超越功名与时代的永恒价值,成就了金元文坛一代佳话。(郝文柱)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