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在繁峙县平型关镇境内,为雁门关所辖十八隘口之一。由于地处晋冀咽喉,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防御区,具体分关口关堡和关城两个部分。
平型关最早建设的是平型关关口(也叫岭口)和关上的一座小堡。明洪武六年(1373年),为了防止蒙古人由恒山一线突入内地,在代州设2处巡检司,繁峙县设置3处巡检司,其中平型岭口巡检司,就设在这座小堡内。从关口南下2.5公里是现在的平型关村,为一座明代军堡,也称平型关城。明正德六年(1511年)筑土堡,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规模修筑内长城时重修此堡,并在关岭上修建了关楼,此地被正式称为平型关。万历九年(1581年)关城包砖,天启七年(1627年)再度重修。关城周长1公里余,城墙高10米,东西南北都有城门,在当时是建制较高的军事堡寨,设守备1员、百户1员、征操马军500名、守堡旗军184名。除山西镇派驻本关的军士之外,此地的驻军也很多,共同保卫京畿和中原。
平型关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伏击战而驰名中外,现在关北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为红色旅游景点。
滹源景区
滹源景区坐落于繁峙县城南滹沱河畔,是一处以滨河公园为主,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觉寺、千年古刹正觉禅院、县城标志建筑鼓楼等文物古建在内的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北靠恒山,南依五台山,东临平型关,西牵雁门关,区位优势明显,北有灵河高速和108国道,南有京原铁路,交通便利。
滹源景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呈“一带二廊三区串珠状”分布。景区以水域景观为主线,以植物景观为基调,拱桥、栈道、亭阁、雕塑交相辉映,湖、塘、池、岛、湿地各具风韵。北岸有创建于万历年间的正觉寺,寺内大殿为金代遗物,属国宝文物。还有县城中轴线上保存较完好的鼓楼、太宁宫及新建的三馆一院(即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
韩庄长城

韩庄长城 王文君摄
韩庄长城又称竹帛口长城,战国时赵国修筑,隋代重修。明代在原长城外包砌砖石,加高加宽,筑成内长城,保存较完整。城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砖石结构,每隔一段有1个台,从韩庄到茨沟营20公里的地段上共有13个台。2019年韩庄长城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长城景区位于繁峙县东南部神堂堡乡韩庄村,紧靠108国道,交通便利。占地面积为20.59平方公里。韩庄村为中国第四批历史传统村落。景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有韩庄竹帛口明长城、老爷庙、日军据点遗址、明代采石场、明代砖窑群遗址、好汉坡、望脉峰、落钟坛、碧霞祠、应关城门楼、南天门、烽火台等景观。景区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色彩,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岩山寺

岩山寺金代壁画 王爱中摄
“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岩山寺又称灵岩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繁峙县城东南45公里处五台山北麓东山乡的天岩村。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已建寺院,金正隆元年(1156年)重建,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全寺现存建筑有山门、钟楼东西配殿、文殊殿等。岩山寺以其精美的金代壁画著称,现存面积为90平方米,始画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完工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由北宋御前承应画匠王逵费时十年绘就。壁画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包罗佛教故事、宫廷生活、市井风情,技法精湛高超,既是我国寺庙壁画艺术的精品,又是研究宋金时代历史、社会、宗教、美术的珍贵资料。楹联写道:“灵岩宫城驾云去,历史画卷扑面来”。岩山寺壁画与永乐宫壁画一起,被人们赞誉为山西南北壁画的“双璧”。岩山寺的雕塑也极具文物和艺术价值。
三圣寺
三圣寺位于繁峙县砂河镇西沿口村北,现存建筑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迁建现址。寺院坐北向南,一进二院,共有殿堂禅房30余间。前后院之间建有舞台一座,另有一处台基,南北两个舞台,俗称鸳鸯台。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有木雕华严像三尊居中,后有雕花背光。寺内木刻、泥塑技术精湛,刀法简炼。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皆有明代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2006年5月,三圣寺作为金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伯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繁峙县伯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位于繁峙县东山乡伯强村南,距砂台公路200米,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4月7日至9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时途经繁峙,因大雪封路路居于此。该馆为四合院,主屋三间,坐南向北,两侧耳房各一间。该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1994年重新修建免费开放。当年毛主席就住在主屋中,周恩来、任弼时居于东耳房内,大门两侧的六间房为警卫的住处。
秘密寺
秘密寺亦称秘魔岩、大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创建于北齐,金代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秘密寺原坐北向南,后改为坐东向西,主体分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和藏经阁遗址。
秘密寺有五代北汉天会年间(957——973年)玄觉大师墓碑1通,北宋经幢4座,明代经幢1座,明代摩崖石刻3通,清代摩崖石刻1通,清代和民国时重修布施碑16通。有唐代砖塔1座,五代时砖塔1座,明代砖塔1座。
秘密寺为研究唐末和五代时五台山佛教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研究佛教地方化、民俗化的过程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25日,秘密寺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故居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这里,并生活了22年。徐向前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990年徐帅逝世后,当地政府和故乡人民重新修缮,恢复了故居原貌,1992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徐帅诞辰100周年,故居维修一新。故居为青砖通板瓦房,占地面积约330平方米。院中有徐帅半身铜像,影壁上镶刻着江泽民的题词“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门楣上挂着李先念题写的“徐向前故居”匾额。故居分为七个展厅,第一、二、三展厅展出的是徐向前元帅参加的战争历史资料,第四展厅为徐帅清廉家风图片和文字资料,第五、六、七展厅展出1949年10月1日以后,徐帅的工作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白求恩纪念展览馆
白求恩纪念展览馆位于五台县耿镇镇松岩口村,由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白求恩纪念馆两部分组成。1938年6月18日,白求恩来到军区后方医院松岩口村看望伤病员,后来在他的倡议下建设医院,9月15日外科病室改建完成,后被誉为“白求恩模范病室”。10月上旬,白求恩率医疗队离开了白求恩模范病室,后来在日军的扫荡中白求恩模范病室被烧毁。1968年由国家文物局投资,依原样重新修建了白求恩模范病室,在旧址东侧新建白求恩纪念馆。纪念馆院内有纪念碑一座,四面分别刻有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和聂荣臻、徐向前、薄一波的亲笔题字。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察哈尔省边界地区创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为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的最高领导机关。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役后,主力南下晋东南,留下聂荣臻率领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以及地方工作团部分人员共约3000人,在五台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11月7日,在五台山地区成立晋察冀军区。1948年5月9日,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番号撤销。
晋察冀军区在八年抗战中,不断发展自己,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共作战6.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33万余人。在解放战争中,进行了许多重大战役,先后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战斗英雄邓世军、民兵爆炸英雄李勇等英模人物。
五台山毛主席路居旧址
五台山毛主席路居旧址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3月23日,在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前委机关三千多人,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准备指挥最后推翻蒋家王朝的三大决战,途经山西时,于4月9日来到五台山,住塔院寺方丈院。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原样进行恢复陈列,现保存有五个路居室,另有三个展厅。
阎家大院
阎家大院又称阎府、阎锡山旧居,位于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2010年,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景区(以阎家大院为主体的景区)被评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2013年阎家大院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家大院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组成。几十个院落里的建筑各不相同,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天涯山风景区
天涯山风景区位于原平市子干乡境内、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以东5公里处,紧邻310省道,交通便利。景区以天涯山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2600多年前历史人物介子推的“精忠纯孝”精神为主题进行建设。
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峰峦陡壁间,有巨岩突出,形似石鼓,所以当地又称为石鼓山。坐落于石鼓山之北,与之遥相对称的有五峰山,故人称五峰山为地角,石鼓山为天涯。
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 杨国军摄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敞开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现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建筑。1961年佛光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
南禅寺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北岸,距东冶镇8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结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为单檐灰瓦歇山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四周各柱的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性,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正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堪称国宝。
五台山

五台山 杨国军摄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环抱整片区域,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五台县茹村乡南茹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1937年9月23日,朱德、彭德怀率领八路军司令部进驻南茹村。该村是八路军总部抗战出征的第一个驻扎地,而且是八路军由“北上”改为“南移”的折返地,更是八路军战略部署重大调整的完成地。在这里总部描绘完成了以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根据地为主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蓝图,指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和雁门关伏击战三个“首战告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初步胜利,在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福寺

洪福寺正殿 王文君摄
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是五台山台外寺庙中离台怀镇最远的一处,但与五台山联系紧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宋徽宗宣和年间已存在,金天会年间称古寺,此后经元、明、清历代修葺。寺庙背靠龙山、凤山,南面滹沱河,建在村内高高的土台上,四周有土墙,似一座城堡。现存主要建筑中,正殿为宋金时期古建,称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斗拱作法与佛光寺文殊殿有相似之处。殿内佛坛上的九尊彩塑具有宋代特点,为山西宋塑精品。洪福寺虽不大,但古建及雕塑均为瑰宝,承载着历史与艺术价值。
七岩山
七岩山位于定襄县城东南7.5里——15里处,是去往五台山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间石壁保存有北魏至隋唐时期的12处摩崖佛教造像,还有20块摩崖石刻及碑刻,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佛教等,是有实物可考的元魏古寺之一。沟内有山西省现存唯一的西晋古碑(公元276年摩崖石碑),还有北魏、东魏、北齐、唐代等时期的石刻瑰宝,石佛造像与河南龙门石窟、河北邺城响堂山石窟为同一源流。七岩山寺庙众多,山腰建有惠应圣母祠、千佛殿等建筑。山中的七岩洞是一大特色,洞内宽阔可容百人,洞顶滴水如珠。洞内有七宝池,小巧如坛,水清见底,雨涝不溢,天旱不涸。每年夏至前后七天,夕阳西下时阳光可直射洞底,“七岩晚照”为定襄八景之一。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始建年代不详,东晋初已有记载,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再建后毁于火,明弘治九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重建,万历年间重修,清代也有修缮,康熙题“瑞相天然”。寺院为汉式风格,庭院布局,叠山植松。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等建筑,融合汉藏建筑特色。文殊殿是核心建筑,建于明弘治二年,1983年大修。殿内文殊骑狮塑像高9.87米,为五台山最高大的文殊像。狻猊、莲花座、菩萨像比例精妙,菩萨造型优雅。殿内两山及后壁的五百罗汉渡江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现存423尊人物塑像,有“五台山悬塑一绝”之称。
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南2公里处。始建于梁代,元时重建称大万圣佑国寺,历经明、清、民国多次修缮与扩建,最终形成如今规模。寺院占地33310平方米,由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三组建筑群组成,有18处院落、125座建筑、300余间殿堂。南山寺的建筑依山而建,层次分明,融合汉传与藏传佛教风格。山门前有五台山最大的影壁,其后是宏伟的108级台阶,尽头是白石雕刻的牌楼。南山寺以石雕和泥塑闻名。佑国寺浮雕多达1482幅,题材广泛;极乐寺大雄宝殿内,明代泥塑十八罗汉生动传神,墙壁满绘佛传故事。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寺

塔院寺 刘纪森摄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等,气魄雄伟。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铃,风来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塔院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约公元69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后太祖赐额“大显通寺”。
显通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等七座殿宇,还有钟楼、僧舍和配殿等。其中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殿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显通寺内珍藏众多文物,如北魏孝文帝时黄金镇风印、铜铸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观音,清代烧制的济公和尚瓷像等。
定襄南庄东峪景区

东峪风光 张存良摄
定襄南庄东峪景区位于定襄、五台、盂县三县交界的滹沱河峡谷中心,属定襄县河边镇,包括有阎家庄等8个行政村,海拔仅600米,是忻州地区海拔最低点,气候温和湿润。景区由“一河谷、两山寨、三崖沟”组成,谷峰回转,林木繁茂,有“北方小桂林”“山西西双版纳”之称。这里滹沱河与清水河汇流贯穿,春夏山花烂漫,白露椒赤似火,寒露柿橙叶红,吸引了众多美术、摄影爱好者。东峪还是革命老区,赵家庄有抗日县政府旧址,南庄有烈士纪念碑,尧泉村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交通机要处旧址。当地特产丰富,有磨盘柿、花椒、核桃等。目前,定襄借全省打造太行旅游板块机遇,整合资金开发东峪,已实施多项工程,为乡村旅游夯实基础。
本版文字:庞丽芳 李涛 王秋玲
版面设计:赵菁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