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五台山艺术篇
青峰间的岁月长廊
2025年04月30日 08时39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五台山菩萨顶康熙御制牌楼 焦瑾琦摄

晨雾漫过龙泉寺汉白玉牌坊的刹那,八百蛟龙在云中张开鳞甲,每一片石鳞都镌刻着一卷《金刚经》。这是以整座山脉为画轴的佛国艺术长廊——五台山的峰峦是菩萨的莲座,溪涧是经文的平仄,而那些深藏于青峰古刹间的造像、壁画、碑碣、雕刻、牌匾、楹联,则是千年匠魂与佛性碰撞出的星火。

造像艺术:泥金的涅槃

五台山泥塑佛像最珍贵、最具欣赏价值的是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东大殿塑像。南禅寺大殿12尊、佛光寺东大殿35尊佛菩萨像,雕塑场面宏大,人物形象分明,主仆有序,错落有致,既有环境氛围,又有深度和空间感。塑像造型适度,体态丰满,色彩逼真,体现了唐代塑像风格,又略显印度文化之痕迹。

显通寺无量殿内的明代千钵文殊铜像,两千只金钵在烛火中次第明灭。每只钵内浮塑七宝纹,莲瓣边缘的錾刻细如发丝,万历年间太原匠人用三年光阴,将整部《大般若经》的梵字化作莲花上的露珠。菩萨眉间白毫原嵌夜明珠,每逢月夜便与塔院寺白塔尖的宝顶遥相辉映,引得山间萤火皆成朝圣的信徒。

殊像寺文殊阁的荞麦面文殊堪称造像奇观。明代天启年间五台大旱,老僧以荞麦和蜂蜜塑成九丈法身。三百年间,无数朝拜者以指尖蜂蜜修补金身,竟令菩萨衣袂生出天然包浆,在晨昏光线中流转琥珀光泽。这种民间信仰与造像艺术的共生,恰似台怀镇山民将经文刻进揉面的手掌。

壁画遗珍:流动的佛国

南山寺大雄宝殿的元代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将整面山墙化作灵山法会。青金石研磨的靛蓝背景上,罗汉衣带挟着至正年间的塞外风沙。持钵者钵中绘有微缩须弥山,画家以鼠须笔蘸金粉勾勒,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宫竟以透视法呈现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铜铃细若米粒仍可辨风铎纹样。

金阁寺观音殿明代水陆画中,饿鬼道众生腹大如鼓的造型,实为隐喻嘉靖年间晋北饥荒。画工在青绿山水间暗藏题记:“嘉靖三十九年,画匠王三喜食观音土充饥七日,绘此饿鬼相”。那些扭曲的肢体既是对佛经的图解,亦成为民间苦难的化石。

龙泉寺天王殿清代壁画《白象入胎》别具匠心:大象四足踏着四时花卉,春牡丹、夏荷、秋菊、冬梅的花蕊皆以真金掐丝。最奇处在于夜间烛火晃动时,花影投在佛陀身上,竟如经文所言“步步生莲”。这种将光影纳入绘画设计的巧思,令静态壁画生出禅机流动。

五台山菩萨顶金刚舞法会 樊文珍摄

碑刻风华:凝固的史诗

五台山碑碣现存1066块,最古老的有唐代清凉寺碑。元代以后,历代都有,尤以清代康熙、乾隆御制碑文最多。这些碑文为研究历代寺庙建筑和佛教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语言凝练,文辞优美。特别是康熙御制菩萨顶、碧山寺、殊像寺碑文,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美不胜言。

塔院寺明碑《敕建大宝塔记》堪称石上《兰亭序》。青石表面因常年摩挲形成包浆,碑文颜体楷书间隐约可见织锦纹底。细观“皇帝敕建”四字,竖笔中暗藏双钩填金秘技,即便金箔剥落,仍能在阳光下辨出当年皇家气度。碑阴线刻五台山全图,以刀代笔绘出七十二庵堂,大塔尖的相轮竟用螺旋纹表现铸铁工艺。

显通寺无字碑亭内的唐代经幢,八棱柱体每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汉对照文字中,武则天新造“卍”字清晰可辨,转轮处浮雕的飞天披帛,与敦煌220窟初唐壁画如出一脉。最令人惊叹的是经幢基座力士像,其肌肉线条的块面分割法,竟暗合现代解剖学原理。

碧山寺《华严经》石经墙,三百块青石板构成流动的经卷长城。北宋匠人采用“鱼子纹”凿刻法,每个梵文字母的圆弧转折处皆布满细密凿点,远观似墨色淋漓,近看方知是十万计的石屑光影。

雨季来临,雨水顺着经文字痕流淌,整面石墙便成为一阙会诵经的瀑布。

五台山南山寺砖雕照壁 王文君摄

石雕大观:具象的梵音

南山寺的大型石牌坊,面宽13米,厚1.6米,高8米,下碹三个门洞,上方形成三个楼檐,中高旁低,每个楼檐又分三层,层层内缩。中间楼檐由六块整石组成,两旁楼檐由四块整石组成。椽、飞、瓦、脊俱全,斗拱重叠,犹如木构。牌楼的正背面由内向外,皆雕有题词与对联。

南山寺大雄宝殿前的明代《佛本生故事》浮雕墙,将整块太行青石凿成三十三级登天阶。第一级“白象入胎”的象鼻卷起莲花,莲瓣上阴刻的梵文细如蚊足;第十五级“夜半逾城”的马蹄下,飞天衣带以透雕技法凌空飞舞,石隙间可见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线描遗风。最绝处在第三十三级“双林涅槃”,佛陀卧像的螺髻竟用分层浮雕呈现——外层青石打磨如镜,中层紫砂石肌理斑驳,最内层汉白玉透出温润柔光,三色石材叠出“法身、报身、化身”三重合一的佛境。

南山寺三进院落,三层佛殿,层层高起,院内随处是造型优美的各种石雕,技艺娴熟,造型生动,构图巧妙,刀法细腻,题材广泛。据统计有1483幅,是石雕艺术的精品,有石雕艺术宝库之誉。

菩萨顶一百零八级石阶,则在方寸间重现灵山法会的盛景。第三十六级“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全景浮雕,在七寸厚的阶石上凿出九重空间:近景海浪以鱼鳞皴法呈现,中景楼阁采用焦点透视,远景须弥山竟用镂空雕表现云气缭绕。更妙的是,石阶两侧栏板浮雕的莲花,每逢阴雨便渗出朱砂残色,恍若步步踏血莲。

龙泉寺石牌坊堪称立体《法华经》。三层飞檐下,八百八十四条蛟龙在云雾中翻腾,龙须最细处仅发丝粗细却不断裂。正间匾额“峻凌霄汉”四字,以高浮雕结合透雕技法,笔画间松柏穿云,鹤鹿隐现。匠人独创“听音辨石”法:凿刻前轻击石料,依声辨纹理走向,方能在汉白玉上雕出纤毫毕现的龙鳞。这座石牌坊是由当时的崞县宏道镇石雕艺人胡明珠设计建造的。1924年工程开工,山西、河北两省的百余名能工巧匠参加了施工,历经六年,1930年后的金秋时节终于完工。

明月池的宋代石雕“九头十八臂观音”,将整块紫砂岩凿成镂空经幢。观音每只手掌心雕有不同法器,金刚杵表面的唐草纹细过发簪雕工。最令人称奇的是,当朝阳穿过西台顶照射石雕,十八臂影子在照壁上竟会合成千手千眼相,此等利用光影的禅意设计,堪称北宋佛教美学的巅峰。

梵音佛乐:禅意的回响

五台山佛乐源远流长,是佛教文化与地域特色交融的瑰宝。它的形成是多种元素相互交织的过程。佛教自传入五台山,历代高僧大德在此弘扬佛法,佛乐随之而来。随着时间推移,五台山佛乐吸收了宫廷音乐的庄重典雅、民间音乐的质朴活泼。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大量音乐人才投身佛乐创作与演奏,使五台山佛乐初具规模,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已体系完备。

五台山佛乐特色鲜明,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乐器组合上。既有传统的佛教法器如木鱼、钟鼓、铙钹等,用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警示修行者时刻保持正念;又融入了笙、管、笛等民间乐器,增添了音乐的灵动与悠扬。这种组合让佛乐既具神圣感,又不失生活气息。

其曲调丰富多样,分为青庙音乐和黄庙音乐。青庙音乐风格清幽淡雅,旋律婉转细腻,如《望江南》一曲,以舒缓的节奏、空灵的音符,引领听众进入宁静祥和的境界,在袅袅余音中感悟佛法的深邃。黄庙音乐则带有浓郁的藏传佛教特色,节奏明快强烈,旋律高亢激昂,演奏时气势磅礴,展现出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情感与文化内涵,像《大召》一曲,鲜明的节奏让人感受到藏传佛教的热烈与虔诚。

佛乐的唱词多为经文,以梵语、藏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呈现,通过唱诵,让信众更深入理解佛法要义,同时也传播了佛教文化。在宗教领域,它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晚课诵、法会仪式等都离不开佛乐相伴。其庄重的旋律使信众在聆听与唱诵中,平心静气,专注修行,达到身心的净化与升华,凝聚着信众的宗教情感和精神寄托。

2006年,五台山佛乐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五台山罗睺寺开花现佛 王文君摄

砖雕密码:火中映红莲

显通寺铜塔基座为明代砖雕须弥座,将窑烧艺术推向极致。方砖接缝处阴刻连钱纹,每枚铜钱方孔内浮雕莲花,莲心嵌有朱砂烧制的陶珠。窑工秘技在于控制氧化焰:当窑温升至1300度时突然投入湿松枝,青砖表面便泛出紫金霞光,与铜塔浑然天成。这种“窑变”绝技今已失传,唯留砖色中千年不褪的佛光。

金阁寺观音殿砖券穹顶的藻井,实为立体的曼荼罗坛城。七重斗拱逐层内收,每层砖面浮雕八宝纹,最顶层的摩尼宝珠砖竟中空透光。建造时匠人运用“悬砖法”:用糯米浆调石灰作粘合剂,待下层砖体凝固后再悬空砌筑上层,终在离地十丈处构筑出倒悬的极乐世界。

罗睺寺山门砖雕照壁的“九龙浴佛”图,暗藏佛诞故事的时空折叠。左侧浮雕印度蓝毗尼园,右侧却是五台山台怀镇街景,中段佛陀头顶的龙首喷泉,水流纹用波浪形砖缝表现。更绝的是,当冬至阳光斜射照壁,九条龙影恰好投射在大雄宝殿佛像身上,完成“天龙浴佛”的仪式重演。

匾额春秋:木上鸣雷音

菩萨顶“灵峰胜境”金匾,康熙御笔的飞白中藏着治国隐喻。“峰”字山字旁用渴笔皴擦表现山石肌理,“胜”字力部的顿折暗合满文书写习惯。匾额四周雕有藏传佛教八吉祥纹,却将法轮改为大清龙纹,满汉艺术在此达成微妙平衡。匠人采用“堆漆戗金”法,金箔厚度精确到蝉翼之半,至今仍能在晨光中反射出朝霞的胭脂色。

黛螺顶“青峰云隐”匾。傅山狂草杰作墨气淋漓,枯笔处可见松烟墨的冰裂纹肌理。木匾边缘浮雕的螺钿云纹,采用山西漆器绝技“百宝嵌”:云头嵌青金石为天色,云尾贴砗磲贝母作水汽,转折处填绿松石粉末拟山色。这种将书法、雕刻、镶嵌熔于一炉的工艺,恰似五台山包容显密的佛教气象。

殊像寺“瑞相天然”匾的传奇,在于木质与香火的千年对话。北宋银杏木匾在历代香火熏染下,形成独特的“烟霞纹”。木纹中的金丝楠纹路与烟油沁色交融,竟在匾面幻化出文殊骑狮的朦胧图像。每逢雨雾天气,匾额渗出淡淡檀香,山民谓之“木匾吐纳三昧真火”。

南山寺“真如自在”匾。慈禧御笔的金匾悬于大雄宝殿之上,朱漆匾额上的四字藏锋处净是西太后的心机。“真”字三横用“颤笔”写成波浪,暗喻老佛爷垂帘听政的龙旗;“如”字女旁刻意拉长,恰似颐和园长廊拖曳的裙裾。最妙在“在”字末笔的飞白,工匠以金丝楠木片拼嵌出凤穿牡丹纹,日光偏移时,凤目中的波斯蓝琉璃竟会随角度变换眸光——这是光绪二十六年太原匠人独创的“活眼嵌”绝技。当年匾成进献,老佛爷抚掌笑叹:“这木匾倒比军机处的折子更会说话。”

楹联禅韵:妙语共机锋

显通寺文殊殿有一副长联:“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颠。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圣幡蹁跹。”全联54字,该联以精妙的文字概括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与千年佛国气象。上联“五百里道场”直指五台山方圆五百里的广阔范围,其“东台望海峰观日出,西台挂月峰赏月,南台锦绣峰花海,北台叶斗峰积雪”的四季奇观,生动展现了五台山的自然胜境;下联“两千年香火”呼应五台山佛教发展史,虽经“三武一宗”灭佛等劫难,但佛法传承始终未绝,与联中“断断续续又是”的沧桑感高度契合。“晨钟晚磬”“香烟圣幡”等元素精准捕捉了显通寺作为五台山青庙领袖的日常修行场景。该联时空交织,动静相生,虚实结合,堪称中国佛教楹联的典范之作。

五台山还有许多有趣的对联:

龙泉寺“拆字联”。山门石柱刻着“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此联暗藏道佛之争的机锋。更绝的是“僧占多”三字可拆解重组——“僧”去人旁为“曾”,“占”加“多”成“名”,合为“曾经名山”,恰应五台山古称紫府山的典故。

菩萨顶“龙蛇斗”联。康熙御题“灵鹫风香传妙偈,澄潭月皎印真如”,竟将“灵”字雨头写成火焰纹,“皎”字白旁化作盘龙柱。传说两位匠人分别雕刻上下联,刻“灵”字者擅雕经变图,刻“皎”字者精于蟠龙柱,两人在楹联间展开技艺较量,最终让这副楹联成为书法与雕刻的双重盛宴。

南山寺“镜像联”。大雄宝殿抱柱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远观是普通颜体楷书,近看却发现每个字左右笔画皆成镜像对称。匠人采用“阴阳刻”技法,阳刻笔画敷金粉,阴刻线条填朱砂,正午日光直射时,楹联会在青砖地面投射出反向金字红影,恰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喻。

木雕艺术:刀尖上的禅意

从北魏以来,五台山寺院中逐渐出现用木雕的木鱼、佛像、佛塔、版画、对联、佛龛,以及殿宇建筑中的木雕券口等,木雕艺术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和文物宝库中的珍贵文物。

木雕佛像几乎寺寺都有,其中黛螺顶旃檀殿的旃檀佛,用一整块旃檀木雕刻而成,形态自然,神情安详,为艺术珍品。显通寺七处九会殿中的木雕佛塔,高7.75米,8角13层,结构精巧,比例适当,相传为元代遗物。藏于“佛国藏珍楼”的木刻大势至菩萨像、沉香木菩萨像,均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罗睺寺的“开花现佛”,则是一组木雕与泥塑相结合的艺术品。普化寺木雕佛龛、木雕大肚弥勒佛像,慈福寺的木刻五台山圣境全图,塔院寺、明月池的木刻乾隆皇帝诗匾、对联等等,均为木雕艺术珍品。

金刚舞蹈:佛国的艺术奇葩

五台山金刚舞蹈(又称“跳布扎”),是藏传佛教密宗仪式中的一种宗教舞蹈,融合了宗教、艺术与修行内涵,是五台山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金刚舞蹈源于藏传佛教密宗仪轨,最早可追溯至古印度密教传统,后随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作为汉藏佛教交融的圣地,自元代起便有藏传佛教寺院传承此舞蹈,成为汉、蒙、藏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象征。

这种舞蹈活动一年举行一次,每年阴历六月十四开始,历时3天,在菩萨顶、罗睺寺举行。舞者多为寺内僧人,头戴象征佛、菩萨、护法神的狰狞面具(如大威德金刚、吉祥天母),身着华丽法衣,手持法器(金刚杵、颅碗等)。舞蹈动作刚劲有力,配合鼓、钹等宗教乐器,通过肢体语言演绎降魔、驱邪、祈福等宗教叙事。

在五台山众多建筑群中,保存着唐以前11个朝代的佛教塑像3万余尊。梵、日、汉、藏、蒙、满6种文字的经书5.45万册。8个朝代的壁画2380平方米,石雕1629幅,石碑1368通,联匾146块,梵钟78口,石幢47个,宝塔150余座,汉藏乐器3045件,牌楼23座,石狮147座,悬塑487平方米,古今诗歌1500余首,灵迹100余处。

暮色漫过望海峰时,台怀镇七十二座古刹的雕花窗棂同时亮起酥油灯。那些在石头上开花的经文,在木纹里呼吸的佛像,在砖隙间流动的烟霞,此刻都化作五色光轮中的微尘。五台山的艺术精魂,从来不是凝固的往昔荣光,而是匠人心血与信仰香火交织的永恒刹那——正如显通寺无量殿砖券穹顶的悬鱼,历经九次地震仍不坠,只因每块砖石都铭记着当初那个瓦匠的誓言:愿将此身化作承露盘,接引八万四千偈颂落入人间。(王文君)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