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武东寨赵长城 杨峻峰 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忻州坐拥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承载着边塞文化、民族融合的重要信息,成为全市人民的荣誉和骄傲!忻州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节点,纵贯12个朝代,横陈14个县(市、区)。忻州是山西省长城分布最广的地级市,忻州的长城资源在全国长城领域占据多项第一、唯一、之最,是一座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教科书。
忻州长城首先是一座精神的载体,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而且是忻州大地文化自信的资本和力量。千百年来,长城的建造者和守卫者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依托这个奇迹保卫着家园的和平安定。忻州长城从风云战国、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纷争宋朝、风华大明中走来,龙盘蛇旋,威烈赫奕。在当今和平岁月里,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誉与梦想,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更是我们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精神激励着忻州人民坚韧不拔、艰苦勤奋、开拓进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走向繁荣,创造辉煌。
忻州长城又是雄浑深厚的文化高地,沉淀了千百年的军事壁垒、战争风云、商贸往来、民族交融、边塞长歌,汇成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文化宝典、一座蕴藏丰富故事的思想宝库。半部宋代历史写在雁门关,我们走出历代史书中关于忻州修筑长城捍卫长城的记述,聆听忻州长城沿线那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有血雨腥风的战争故事,有通商和亲的融合故事。再从中国这个诗歌国度的历朝诗歌来看,诞生在忻州长城上的诗词歌赋更是难以计数,从汉代张衡的“我所思兮在雁门”到南北朝庾信的“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从唐朝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到明朝多位三关守将的《巡边》诗作,行行诗句垒筑成长城文化的基石,写成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宝库中的亮丽篇章。忻州长城又是一部庞大的研究课题,是学术深厚的长城教科书、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博物馆。走近忻州长城就走进了文化学术殿堂,沉浸在这无涯的学海,永远探究不完其中的奥秘,永远研究不完长城文化的神圣。中国长城学会从2008年举办首届长城论坛开始,先后举办过五届,忻州长城人没有一届缺席,一至五届的获奖论文多达70多篇,在这个喜人的数字背后,就是忻州长城的学术价值和魅力。
忻州长城又是一幅壮美的图腾。中国的长城精华在忻州,它的脚步、它的故事、它的造型、它的工艺,均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刚毅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史迹化境,雄浑壮阔的人文景观融入万壑千岩的自然风光,构成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庞大长城景区,密布着数百个别具特色的长城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人。以长城资源为内涵的5A级、4A级、3A级旅游景区频频建成,标志着忻州长城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长城事业,保护长城、宣传长城、利用长城的步伐不断加快:从忻州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建议将有关长城的内容写进“十三五”规划,到中华长城博物馆落地忻州;从长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到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项目落地;从长城文化研究所的挂牌成立,到连续两年“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季的成功举办。特别是忻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国长城学会共同主办了第五届中国长城论坛,山西省委领导亲临论坛并讲话,全国长城界的专家学者云集忻州,共商长城旅游大计,忻州长城以更高大更光辉的形象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在政府重视长城事业的同时,民间保护长城、研究长城、参与开发利用长城的热情持续高涨,以忻州市长城学会为代表的民间力量茁壮成长,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呈现勃勃生机。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忻州长城因风光壮美和文化深厚而闻名,忻州敞开胸怀欢迎每个热爱长城的人。人们走近忻州长城,感知忻州长城之美,体验忻州长城文化。伫立雁门关头,可以穿越时空隧道、眺望长城内外,回味李牧守关、昭君出塞、杨家将镇边的动人故事;漫步宁武关下,可以仰望苍穹、徜徉美景,欣赏边墙纵横、堡寨遍地、烽堠林立的雄浑壮美;优游偏头关外,可以远离喧嚣、纵逸心情,尽享蒙汉互市、人文相亲、民族交融的平静祥和;盘桓平型关内,可以追昔抚今、缅怀先烈,倾听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坚强不屈、众志成城的英雄赞歌。总之,忻州长城是看不完的景观、读不完的史书、研究不透的课题,是一座可观赏、可品鉴、可探讨,有研究价值的精神高地和文化载体。
为了让海内外更多的朋友走近忻州长城、认识忻州长城、热爱忻州长城,参与忻州长城的研究利用,我们应当通过画册,通过图书,通过网络,全方位地展示和宣传忻州长城,如忻州市长城学会这样研究长城的社会团体要启蒙引路,做好服务,让所有想了解忻州长城的人士有所增益、有所触动、有所参与,为发展忻州的长城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另外,忻州长城历史之悠久,布局之复杂,体量之庞大,尘封之深厚,是一座永远探索不完的知识宝库,现在认定的研究成果,明天就会有新的发现,刷新之前固定的认识,随时产生着新的研究课题和未解的谜团。已经发现的载入书籍图册的长城资源,在修筑年代、防御布局、历史功用、传说故事等方面会随时出现新的考证,一些已阐述的观点随时可能会被否定。因此,广大长城爱好者脚下的路犹如电视剧《在水一方》中的歌词: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长城研究任重道远,当需继续努力,深入考察,认真探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不断完善研究成果,让长城资源、长城文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忻州篇章做出更大贡献。(杨峻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