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贤
张贤,生卒年不详,明初镇西卫指挥使,驻偏关,是大规模拓展修筑偏关城的将领。洪武二年(1369年)设太原五卫,偏关设镇西卫。张贤任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张贤改筑偏关县城。史书记载有:“以关属山西都司,镇西卫指挥使张贤改筑关西一里许,周围一百二十步,敕守备都指挥等官守之。”这次修城,奠定了偏头关城的规模和框架,对加强偏头关的军事防务有历史意义。
万世德

偏关万世德公园内的万世德像 杨峻峰 摄
万世德(1547年-1603年),字伯修,山西偏关人,明朝官员。始祖万杰,随明朝开国将领中山王徐达在大同征战,以壮勇驰名。其父万岩,选贡生后在山东枣强任职。世德身体颀长,有臂力,善骑射,喜欢研读兵书韬略。其生长在边关重镇偏头关,又是将门之子,深知防边御虏长策。二十四岁参加会试,大司寇王世贞看中他的文章,甚为赏识。隆庆四年(1571年)中进士,初授南阳令,后任元城令,继补缺宝坻令,一路政声。后出任陕西按察使佥事,备兵西宁。曾受人陷害,罢职回原籍。后再度被起用,先为赵州知府,又擢升山东按察使佥事,备兵辽左。后青海少数民族犯乱,西陲告急,万世德接到皇命诏书任监管幕府军事,二赴西宁平乱。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的关白(官名)丰臣秀吉进攻朝鲜,发兵十万从釜山登陆攻陷王京,占领平壤。明廷以宋应昌、李如松率兵援朝,打垮日军,光复平康。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重侵朝鲜,羽书告急。众人举荐万世德的戍边才能,皇帝下诏,委任其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旅顺等地,专管海防军务。万世德分兵并进,直逼釜山,生擒并斩获倭寇大将多名,擒获倭寇兵士2248名,焚烧倭舟700余艘,获粮米25900余包、牛马械器无数。朝廷晋升万世德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封一子入世代官籍。万历二十八年,万世德班师回国,任蓟辽总督。后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特赐一品服色。终因积劳成疾,癸卯年(1603年)殁于任上,官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周遇吉

宁武城北的周遇吉墓 杨峻峰 摄
周遇吉(?—1644年),字萃蓭,明末锦州卫人,明朝名将。崇祯九年(1636年),满兵进攻北京。周遇吉在兵部尚书张凤翼(代州人)手下血战有功,连进二秩,为前锋营副将。1642年11月,周遇吉在杨柳青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利用地形痛击清军,清军死伤数千,创造了明清交战史上罕见的明军以少胜多的战例,周被屡加太子少保、左都督。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周遇吉接任山西镇总兵官,驻宁武。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残兵,修缮兵器,加强练兵,积极备战。此后,明军在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的几次战役中屡遭惨败,主力丧失殆尽,失去对农民军作战的主动权。1643年冬,李自成攻占陕西,准备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布置河防,并向京师求援。当时北京已无兵可调,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黄河,赶赴代州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平阳守将陈尚智投降李自成,劝降熊通,并让他游说周遇吉归降。周遇吉见到熊通后怒斥:“我受国家的厚恩,怎么能跟着你叛逆?你统兵两千,不去杀贼为什么反做说客?”周遇吉怒斩熊通,将首级送往北京,以显自己效忠的决心。二月七日太原沦陷,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身亡。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后又攻取了忻州,进而急攻代州。周遇吉在代州坚守数天,粮尽援绝,率军突围后退宁武关,李自成追到宁武关。
宁武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是农民军志在必得,战役进行得相当惨烈。农民军遭到明军火炮猛烈的轰击伤亡较重,曾以“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宣传攻势迫使周遇吉投降。在明军火药即将耗尽的时候,一些将领也劝说周遇吉改变策略不要一味硬拼,但被“一军皆忠义”的周遇吉断然拒绝。于是在城内设伏,出弱卒诱敌入城,随即放下门闸杀敌数千。由于周遇吉的顽强抵抗,李自成准备放弃宁武回到陕西,在撤退过程中受到倒骑毛驴老者的启发,遂重返宁武,史称“倒打宁武关”。周遇吉以为李自成败去,有点轻敌,农民军进行二次袭击,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农民军的前队战死,后队马上跟进,终于攻破关城。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仍徒步奋战,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仍然不愿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农民军攻入北京之后士卒们还说:“如果每镇的主将都像周总兵那样,我们如何能够到达这里?”弘光帝(福王)在南京即位之后,追封周遇吉为太保,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
周遇吉死后被草草安葬在东门外恢河之滨,清朝顺治年间又重修墓地、树碑立传。现在宁武县共有四处周遇吉墓地遗址,一处位于人民大街西口,这里是周遇吉的夫人和家人们的殉难处。第二处位于城东大河堡村外,为周遇吉本人墓地。第三处位于东郊火车站北,从周遇吉原墓址迁来。第四处是县城北的华盖山顶。周遇吉血战宁武关的事迹得到社会的尊敬和史学界、文学界的认可,民间戏曲《宁武关》传唱于世。(杨峻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