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宋词中的冬至节俗
2024年12月23日 16时2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冬节”“拜冬”“亚岁”等。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和北斗星,形成了早期时间观念,建构了最早的时间体系,商朝末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点基本确定。到周代,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起点,《太平御览》记载:“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影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钟,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庆。”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是新年岁首,现在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在古人观念中极为重要,此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万物更新,官方和民间都有比较隆重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可见宋人非常看重冬至,视同过年。宋词中也有不少描写冬至的作品,既呈现出冬至独特的自然节候风貌,又描绘了丰富的节日习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阴阳消长、应时应候的观念,也体现出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

一阳始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北半球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萌生。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西江月·冬至一阳来服》即揭示了这一节气变化特征:“冬至一阳来服,三旬增一阳爻。”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冬至日,李之仪经过安徽采石矶作《蓦山溪·采石值雪》,描绘了冬至日阳气生发,瑞雪纷飞,山水如在冰壶的美景:“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陈德武《西江月·冬至》:“时序去如流矢,人生宛似飞蓬。石湾江上又逢冬。且喜一阳初动。”词人慨叹光阴似箭,人生飘转如飞蓬,然而江上适逢冬至,也欣喜于阳气初生,冬至作为新的开始,给失意的词人带来希望。

与阳气萌动相呼应,宋代冬至词中也会写到有关的自然风物,尤其是凌冬开放的梅花,如毛滂的“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仲并的“岭梅惊暖,数枝争绽寒玉”,汪宗臣的“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冬至来临,天气回暖,阳气兴作,万物新生,梅花竞相绽放,既装点了节日气息,又在词中构筑起清雅境界,彰显出宋代文人高洁的意趣。

葭灰飞动

古人特别重视季节推迁中律管的变化,以葭灰占气候。《后汉书》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据此可知,古时为预测节气,在三重密室挂满橘红色帷幕,将芦苇茎内薄膜烧成灰,置于十二乐律玉管内,某一节候到,相应律管内的葭灰会飞出。冬至时节,阳气舒展,第六管内灰动,正所谓“冬至到而葭灰飞”。

宋词中写冬至,一般都会提及“律管”“葭灰”“灰飞”等特征。如赵彦端《点绛唇·一点青阳》“一点青阳,早梅初识春风面。暖回琼管。斗自东方转”,仲并《念奴娇·冬至夜作》“灰飞嶰竹。庆群阴消尽,新阳来复”,葛立方《蝶恋花·冬至席上作》“缇室群阴清晓散。灰动葭莩,渐觉微阳扇”,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李从周《风入松·冬至》“香葭暖透黄钟管,正玉台、彩笔书云”……这些词作都交代了冬至时节,律管中葭灰变化预示新气象到来,词人也在其中寄托对万物荣滋的期待。冬至乃一阳之始,此日律管变化对应黄钟律,是十二乐律中的阳律之一,而且黄钟律是古代乐律的起始音和标准音。可见,冬至作为开端,在古人观念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日长添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照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古人在当天会测量日影长度,《唐杂录》云:“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说明宫中以女工织绣来揆度时日长短,冬至后白昼渐长,宫女刺绣便要多添一线。

添线在宋词中成为冬至的重要风俗表征,比如欧阳修《渔家傲·十一月新阳排寿宴》“十一月新阳排寿宴。黄钟应管添宫线”,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毛滂《摊声浣溪沙·日转堂阴一线添》“日转堂阴一线添。使君和气作春妍”,程垓《一剪梅·冬至》“斗转参横一夜霜。玉律声中,又报新阳。起来无绪赋行藏。只喜人间,一线添长”。添线作为冬至习俗,经过长久积淀,已固化为一种特定文化符号,蕴含着古人的时间记忆和想象。宋人作词时,常将其当成关于冬至的知识和经验去使用,流露出真实的生活趣味。

献鞋袜和换新衣

曹植的《冬至献袜履颂表》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表明冬至献袜履是为“迎福践长”,冬至穿新的鞋袜踩踏在日影上,可以纳受阳气,迎福除秽,体现出古人消灾避厄、养生祈福的观念。

宋代冬至同样有更换新衣、献鞋袜的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即使最贫困的人也要在这天更换新衣,以应节气。宋词中也有相应表述,仲并《念奴娇·冬至夜作》曰“有人袅袅盈盈,今朝特地,为我新妆束”,叙写冬至特地换新衣开启新时节。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云“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提及冬至要更换新袜,践履祥云瑞气,纳新求福。穿新衣新鞋的习俗在后世逐渐迁移到农历正月初一,但可以看到,古人的时间观念中,将冬至视作新的开端和一岁之始。

此外,冬至拜贺聚会的习俗也在宋词中有所表现,比如毛滂《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描绘了冬至日宴席饮酒的情形,“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葛立方《蝶恋花·冬至席上作》中介绍冬至雅集,“梅萼飘香萦小宴,霞浆莫放琉璃浅”;朱敦儒的《忆秦娥·至节赴郡会赦到》展现宋代官员冬至日欢聚宴饮的场景,“歌钟列。公堂盛会酬佳节。酬佳节。皇恩宣布,早梅争发。舞场椎鼓催回雪。金壶镟酒琼酥热。琼酥热。今朝不饮。几时欢悦”。时光无情流逝,世事沧桑变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冬至到来带给词人新生的希冀和年寿永久的祈愿。

冬至一阳复,万象尽更新。冬至作为古人观念中的阳气之端或年岁之首,其风俗特征在宋词中得以生动呈现。冬至节俗拓展了宋词的主题和内容,而作词本身也成为节日习俗活动之一,为冬至增添了雅趣。随着时间推移,节俗逐渐淡化,但古人关于冬至的观念和记忆在宋词中得以承载。冬至日除了吃饺子,或许我们也可以重温经典词篇中的浓浓诗意。(王晏桦)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