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人们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阳武流金,是明朝弘治年间评定的“崞县八景”之一,孕育出阳武河流域独特的水利文化。县志中这样记载:东注合沱,开筑河渠,广沾水利。滋土地而英华遍野,享顺成而熠耀盈畴。润泽膏腴,不羡淘沙之绩;恩波洋溢,何殊宝藏之兴。
原平民谚有“西山聚宝盆,东山摇钱树,中间米粮川”之说,这个“中间米粮川”说的就是土地肥沃的阳武河两岸。

阳武河穿山越岭,浩气倾城 王 坤摄
阳武流金富万民
阳武河号称原平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原平市西部,其上游的两股水源,来自于两座山脉的最高峰,一座为在北的白人岩,一座为在南的龙王垴。两股水在原平轩岗镇的马圈村外汇聚为阳武河干流,然后一路向东,行至上申村时又一分为二,北河为阳武河故道,南河称中河,两河流经南阳村后再次相汇,注入滹沱河。阳武河水源丰富,河道全长73公里,流域面积972平方公里,灌溉着18.6万亩土地,沿河20多个村庄均受其水惠。
千百年来,阳武河流域一直都是原平的主要产粮区,旧称“十八村水地”,历史上有“阳武流金富万民”之美誉。
阳武河上游为石质山区,山势险峻,水流湍急,年平均径流量7108万立方米,雨季洪水中以推移质输沙为主。该流域年平均蒸发量1855.5毫米,0℃以上积温3748℃,10℃以上积温3246℃,在大牛店镇芦庄村设有水文站。现建有神山、槽化沟两座水库,均为旁引水库。
这条广受原平人赞美、感激的“母亲河”,历史上也曾是一条害河、凶河。据乾隆版《崞县志》记载,在北宋中期以前,阳武河常常为害沿岸百姓。每遇雨涝之年,沿河的田地便被洪水冲坏,甚至居民的房舍亦难幸免。洪水过后,沿岸的良田废为旷土,村庄淤为废墟,民众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所以对河道的治理就成为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一件大事。
最早的阳武河治理,可溯至北宋中期。清乾隆版《崞县志》中“高万墓铭”记述:“北宋嘉祐熙宁年间,南申村高万,凿渠筑堰,引涨水以灌瘠田,附近农民皆效而为之。”这是阳武河引洪灌田的开始,也是沿岸百姓发展生产、抗旱增收的一项举措。此后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到明朝晚期,阳武河灌区已发展到21个村庄,受益面积达4万多亩。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2月,山西省府发布了抚院明文,明确了灌溉区的轮灌制度,并立碑以示遵照。对于阳武灌区来说,这是历史上由省级行政部门明文颁发的第一部水利法规。民国2年(1913年),曾任晋北镇守使的文殊庄村人张树帜出面,联合地方士绅,成立“崞县溥济水利有限公司”,以集股方式建成溥济渠,可浇地1.9万亩,浇地按亩次收取水费。1947年8月,崞县人民政府成立“崞县阳武流域水利建设管理局”,接管了崞县溥济水利有限公司。
阳武河灌区位于阳武河下游,地处原平中部,西靠崞山,东临滹水,南北长20多公里,整个灌区由阳武河冲积扇和滹沱河冲击带组成,是原平市的商品粮基地。灌区建立于1946年,服务于原平市6个乡镇的78个自然村和5个大型农牧林基地,以及原平城区的用水单位,耕地面积有23.57万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

汤汤阳武河 王 坤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阳武河灌区的主要水利工程设施有:总干渠1条、支干渠13条,长131.9公里,固定支、斗渠道403条,总长648.3公里,旁引水库两座,设计库容1266万立方米。较大引洪渠首工程4处、分洪工程1处,各类防洪堤坝77条,全长84公里。节水管道14条,长15.4公里,工业供水管道13.26公里。灌区总灌溉面积18.6万亩,其中自流灌14.2万亩,灌区总水地占原平市水地面积近40%。
今年3月,阳武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顺利开工,总投资3.26亿元,工程竣工后,灌区受益乡镇(街道)将由6个扩大到10个,受益自然村将由78个扩大到115个,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8,每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540万立方米。
两山相对沧波开
“崞县八景”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如清代崞县进士宋志濂写过《八景诗》,明代崞县进士、南京户部尚书梁璟也写过《八景诗》。清初崞县举人贾克明有一首《阳武流金》长诗,共48句、336字。
贾克明是清代大吉都(今施家野庄村)贾昂的三儿子,由拔贡中康熙己卯亚魁。教授生徒,专务根柢之学,培养人才众多。

一水若虹,造就风景万千 王 坤摄
贾克明一家,还真不简单,几代人卓有科名和文名,在清朝时的施家野庄是首屈一指的人家。贾克明的父亲贾昂,以岁贡任蒲县训导,乐善好施,康熙十九年饥,与弟贾星各出米40石助赈,复设立义仓,岁出谷30石以贷贫乏者。贾昂有三子克宽、克抑、克明,和弟星,俱考中举人。
贾克明的祖父贾前席,是拔贡生。博学能文,善诱后进。贾克明的长兄贾克宽最先中康熙癸酉科举人。贾克明幼承家学,嗜书如命,强记博闻。中举后,并未出仕,设帐家庭,门内多资造就。除其子贾滶中进士外,家族中七人中举,名曰登贤书。乡人评说:科名之盛,时莫与比。
大河孕育了文明,贾克明写有《阳武流金》长诗,收集在其作品《西岩诗集》里。孙太史致弥序之云:中正和平,不失诗人之旨,而清逸淡远,恍然在幽壑松风空谷兰露间。
孙太史名致弥,祖辈世居嘉定县江东八都(今属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江东志》记载孙致弥:“孙致弥,字恺似,元化孙。家贫好学,才情藻逸,尤长于诗。康熙戊午,和御制诗四十韵称旨,遂以太学生假二品服,为朝鲜副使,购藏书。是年,中顺天乡试,与修《幸鲁盛典》。戊辰,成进士,选庶常,授编修。壬午,典试山西,寻充纂修《佩文韵府》总裁。历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其纂修勤且久,考核详慎,书成而卒,赐金以殓,敕内务府护丧归里。生平著述甚富。”
收集在贾克明《西岩诗集》中的《阳武流金》是这样的:
北池桑干南汾浒,中让滹沱一片土。
滹沱上游觞可滥,自得阳武不可探。
阳武之水向东来,两山相对沧波开。
桃杏一湾纷紫雾,杨柳阡陌起青霾。
紫雾青霾笼墟落,扶苏古墓浪喷薄。
蒙恬屈死气犹生,存孝车辕血仍热。
六郎寨下漾琼沙,千载腾口说杨家。
码头倒影漂青鬣,石婆距岸浣绿纱。
春泥渥注十万亩,二九郊原歌岁有。
夏麦秋禾亩一石,不忧亢旱不稂莠。
甘露池边云雨多,不如引水阳武河。
野练交萦春匝地,清渠缭绕雨随波。
此波灼灼流金屑,不须炉冶光似雪。
但逢社腊且饮酒,无问童叟俱欢悦。
神䍶奋角剨层冰,雷车飞炮相纠腾。
土人候此占丰稔,来岁囷廪百倍增。
斜靠龙门为宗祖,变幻四时色惟五。
秋潦涌石转滹沱,怒涛击破天涯鼓。
迩来水硙利山村,伐石采木香氤氲。
商贾车牛红尘属,上京清庙佳气繁。
一从宝穑遗此意,玉粒几年如粪弃。
天漏未补多霪霖,河伯旷职兼失位。
金生粟死奈若何,粟贱伤农催科至。
可惜阳武满河金,汤汤徒闻流水音。
诗中,作者先写阳武河之形胜:北有桑干,南见汾水,中间便是滹沱河。阳武向东流,深峡有“沧波”。阳武寨与晋北长城一脉相承,雄伟的关寨之下,有一条柔情的河,令人遐想联翩。接着写阳武之景致:桃杏花开如紫雾,杨柳依依似青霾。然后抖出一大串人文典故:扶苏、蒙恬、李存孝、杨家将,以及六郎寨、码头景、石婆神等。接着浓墨之下写阳武水利之妙,有难以抑制的欢欣:“不忧亢旱不稂莠”“清渠缭绕雨随波”“无问童叟俱欢悦”。接着写到阳武河之神和百姓之敬:䍶,是一种古代的独角神兽,出没于大山大川之间。《山海经》中记载滹沱河上有“䍶”,《崞县志》中记载阳武河亦有“䍶”,而且见到它则岁稔,预示着丰收的年景。

阳武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 焦建军摄
因此贾克明写道,百姓“伐石采木”建庙祭祀。在全诗结尾,诗人有一个大转折,深切表达了悯农之情。“天漏未补”“河伯旷职”招致洪涝灾害频发,“金生粟死”“粟贱伤农”的无情现状,令作者发出一声长长的慨叹:“可惜阳武满河金,汤汤徒闻流水音”。戛然而止,余韵牵动人心。这首诗让人领略到了先贤的博闻强识和家国情怀,令人顿生敬佩之意。
阳武峪,在原平市西北35里,北宋置,也称阳武谷、阳武口。山上建有阳武寨,居高临下,扼守要冲。宋太宗时期,杨业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在代州修建营寨,阻挡辽军进入。其中,在崞县就修筑了5座,阳武寨就是其中之一。《宋会要辑稿》记载:“阳武寨,在代州,太平兴国四年建。”《武经总要》记载:“阳武寨,有井泉河山,西至楼板寨三十里,北至契丹朔州界,有谷路一,通行人。”清人周人甲有诗赞曰:“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阳武口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千百年来,军寨、烽燧、土堡等遍及阳武河两岸。《崞县志》记载:“飞来石,在阳武口沙峪村,长约二丈,围六七尺,下支拳石数块。上有‘飞来石将军印’六字,神运天然,不假人力。道光年知县王佩钰有飞来石诗。”
雄关依旧,古道仍存。斑驳烽燧诉说着历史沧桑,山谷中仍然回荡着悲壮的战歌。

朱氏牌楼 王 坤摄
炊烟袅袅乡愁远
阳武河畔的大牛店镇阳武村有着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南方术士用神罐收走了村旁大河的滔滔之水,放羊娃李阳武穷追不舍,赶跑了术士,打破了神罐,使大河复流向东。为了记住这个放羊娃的功劳,村里的长辈商量把大河改称为阳武河,把村西的关口称为阳武口,把村子命名为阳武村。时至今日,村里的父老乡亲提起阳武河,有的还会脱口而出叫“大河”。
阳武村是阳武河流域最早有人家居住的村落,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阳武河从村北流过,夏季暴雨过后,滔滔洪水袭来,村民们赤膊上阵,在水中打捞从上游冲下来的椽檩,称为“捞山财”,有时还会有猪、羊等意外收获,称为“捞浮财”。阳武河与村子之间还有一条河,名叫官河,而村南另外一条温婉的小河,村民们称其为南河。
阳武村四季风光如画,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村庄周围有上好的水地,堪称“刮金板”,无论小麦、高粱、玉米,抑或是蔬菜,不仅旱涝保收,而且还是高产。村子的西南是坡地,坡梁高处种植着梨果葡萄等“摇钱树”,沟底、浅坡处是糜麻五谷。夏天,放眼望去,满眼皆绿,秋天,高粱红、谷子黄、白菜绿,五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岁月里,阳武河流域的先民们摸索、创造出许多美食,拿糕、折饼、窟垒、高粱面鱼鱼、大烩菜等就是美味代表。这些美食制作过程繁杂,手艺要求高,丝毫不得马虎。如果是新手做的,或者手艺不错但偷工减料,吃在嘴里是不对味的。比如拿糕,成品既不能有糊味,又不能有生面味,关键还必须有好盐汤。作为小麦主产区,这里的“白面吃法”更是一绝,无论是平日里的馒头、花卷,还是红白事宴、年节时令的大馍馍、花糕、面人,只要提起,就会令人垂涎欲滴。
阳武河润泽田畴五谷,映照炊烟袅袅,灵动着乡村,萦绕起乡愁。
坐落于村中的朱氏牌楼是晚清中仪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所修的节孝牌坊。它不仅见证了朱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楼有主坊和配坊两座,主坊矗立在村内南街,面宽三间,四柱三楼,重檐歇山顶,高近11米、宽15米。栏板内剔底雕刻成一幅幅人物故事图案,霸王柱间镂雕丹凤朝阳。匾形走马板上书“柏舟矢志”“竹柏流芳”各四字。牌坊下檐明间置匾一块,书“圣旨”二字,两次间匾书分别为“懿范”“徽音”。配坊在村南,高8米有余,四柱三门,单檐歇山顶,规模略小,造型风格与主坊一样,皆为石雕艺术精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阳武河畔民风淳朴,耕读传家,人杰地灵,仅明清时期,就出了进士武访畴,举人贺贡、贺腾虎、贺知非等,还有狄岐凤、狄平元、狄师鲁,“一门三代三举人”之美誉。薪火相传,基因相承,阳武河的子民秉承着母亲河的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在时代回响中奏出华彩乐章。
(责任编辑:卢相汀)